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
2018-12-06王冬梅
王冬梅
校企共建高职商贸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企双向需求的基础上,双方共同管理,双向介入,以行业企业的现实运作和人才培养规律为基础,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同步进行。实现校企“零距离”合作办学,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良好的社会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机制建设对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集教学实训、职业技术培训、科技研发和技能考证为一体,实现了高职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和最大化,对促进地区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生产性,一方面能够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均衡,互利共赢,这提高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契合度,调动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其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还可以充分激发培养对象的学习兴趣,对促进技术技能性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经营规则也可以縮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进一步彰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通过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加深校企一体化的合作程度,提高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缩小其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差距;又可以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良好的社会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力。
二、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管理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校企共建高职商贸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质量管理是保障实训基地高效运行的机制之一。
(一)做好选择与评价,引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依托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选择成长性良好,产品具有地方特点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引入企业主体业务流程;通过座谈、走访等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区相关商贸类行业的现状,商品的结构以及对学校提供服务的需求等,对具有地域性、产业性代表的企业进行引进,在校内建立业务工作室,围绕业务安排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训练;逐步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生产”化。
(二)建设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团队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顺利运行需要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专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实现企业专业人员来校或在企业现场指导学生的实训;另一方面,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顶岗实践,从事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以商贸类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建设为抓手,企业实践专家参与核心课程设计与实施,根据职业成长规律要求确定设计任务并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项目教学团队。
(三)在教学组织上增强操作训练的功能
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进行生产性、创业性的建设拓展,增强操作训练的功能,组织一定的学习和工作性训练,对职业情境要求高的课程在业务现场上,实现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对接;在考核方式上,要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充分保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交替进行,使学生所学即所用,最终转化为职业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达到企业需求。
三、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风险管理
(一)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共管实训教学过程
立足校企双方需求,找准利益共同点,在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一方面学校力促科技成果及时向企业扩散、转移和消化,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将人才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使企业依靠科技和人才获得持续稳定发展,从而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主动服务社会获取办学资源,围绕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培育校企双方相互依存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共同育人机制和氛围,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格局。
(二)校企双向介入,共同管理
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派出专职辅导员和企业专家组建指导团队,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专业指导,既加强技能训练和新工艺的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跟上实际需求,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又能够完成生产任务,有效地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挑选到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而学校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既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高职教育特色,又能够锻炼自己是实践能力。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生产性实训质量监控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管理,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校企共建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与实训基地相关的生产管理体制、安全操作规程,构建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技术规程、质量管理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管理制度文化,逐步形成适合生产性实训需要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性实训的组织、管理与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保障机制
保障管理机制是监控和保证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可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宏观上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有力支持,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寻求多方合作过程中,可严格规范合作各方行为,明确各方责权利,使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合作各方只有找到各自需求的契合点,实现共赢方可不断将合作推向新的层次,这需要构建一个高效而有力的保障管理机制。
(一)运转机制保障
高职商贸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互利的基础上,协调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注重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基地,使得校企合作真正得以落实,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要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逐步形成区域资源开放共享,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推动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校校间、校企间长期稳定的合作。
(二)流程科学性保障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这无疑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地建设计划制定、实施落实、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要逐步制定出科学的实施流程,以确保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转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规范性。
(三)管理制度保障
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学校在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中,必须引入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行企业的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体现校企的融通。在“以规育人”时要把行业要求、企业规章、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作为对学生职业训练的要求;把行业、企业的管理方式融进学校的管理之中,让学生在学校内就熟悉行业、企业的规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知识、技术及发展方向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增加学习动力。
(四)职场氛围或文化建设保障
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塑造良好的文化,要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要根据企业所需,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同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基地企业化运行,使学生校内实训环境职业化、岗位化;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完善教学实训管理制度、开放共享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实训过程高质量、高效率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