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分析的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变革发展路径
2018-12-06李浇
李 浇
一、我国民办高校外部环境分析
民办高校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主要定位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本科、专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自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办学以来,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时代背景
目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产生价值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当下的时代特征。它创造了人类新的需求,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放眼全球,德国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法国新工业战略、英国2050、日本科技工业联盟、印度物联网等,以信息物联为基础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序幕拉开。展望未来,“互联网+”对众多行业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冲击,在这个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二)世界经济变化
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深刻而快速的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正在快速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不同于以往的文艺复兴或工业革命,这一次由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引发的变革使得知识和技术成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力量。当下主流的技术是指信息技术。没有谁能够对当前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信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进行垄断。迫使高等教育必须对其使命、价值和作用重新审视界定。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课题。
(三)我国当前战略大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进入升级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几个月后,又将其前所未有地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
(四)竞争环境
和公办高校相比,我国的民办高校在竞争地位上普遍弱于公办高校,无论学校知名度、办学经费、师资质量、学生素质,都弱于公办学校,处于竞争劣势。民办高校还面临着来自于民办学校同行的激烈竞争。根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我国“民办高校742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比上年增加8所;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1.95万所。
二、我国民办高校自身办学能力与特点分析
(一)公益性与营利性兼具
民办高校提供教育服务,但是服务与纯粹商业机构提供的服务又不同。教育服务立意未来,本质在于育人,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含量,具有延迟受益、效益外溢等特征,教育服务首先具有公益性,这一点与公办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无异。但是民办高校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出资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出资人的角度,兴办民办高校与兴办其他企业相类似,资本具有逐利性,作为民办高校的投资人同样具有收回投资,获得盈利的营利性目的。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在扣除其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其他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校是公益性与营利性兼具的个体。
(二)办学经费紧张
与公办高校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发展不同,在办学经费的筹资途径上,我国民办高校除了少数有国内外资金雄厚的公司、企业集团或者个人投资捐助举办的、或者附属于国家、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公立高校附属学院而发展的之外,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靠学杂费结余滚动发展。依靠学费,以生养学,逐步积累发展。因此,筹资很大程度上成为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向高水平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我国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成本需要一万元左右,大学生的学费仅能维持办学成本而稍有余。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是大幅提高学费,则会由于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原因而不切实际。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师资吸引力不高
因为学校知名度、办学实力、科研平台等原因,民办学校在优秀师资的吸引力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四)生源质量与数量
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是,高中毕业生在报考大学的时候首选公办学校,民办高校排在公办高校之后,在录取批次上民办高校也是公办院校录取之后的捡漏。在录取学生的质量上的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学校的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难以逃脱恶性循环。
三、基于战略分析的民办高校的教育变革路径
(一)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价值观,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才能够引领学校走向健康繁荣的发展道路。结合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和自身的办学特点,本文认为如下办学理念是必要的:
1、树立品牌意识,优质意识。首先,学校发展要有品牌意识。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至高层次,品牌代表独特性,代表软实力。民办高校若要保住自身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必须具有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2、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校里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首先,学校的教育体系设置要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与国家战略布局设置课程体系。其次,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长远发展要求。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品牌价值的根本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教师以人力资本投资于学校建设,应该在学校发展中得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回报。承认学校治理结构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激发优秀师资的积极投入,保证留住优秀教师,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适应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发展特点,不搞一刀切,兼顾平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要求,提供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高等教育服务,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设置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模块课,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以及对未来的专业兴趣与规划分类教学,设置标准课程模块,按照不同的课程模块要求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创新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学科体系建设
结合时代背景,设置学科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所需的能力。
1、市场导向。民办高校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的毕业后就业问题,而就业率取决于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要围绕社会需求而定。
2、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双创时代下,大学生需要有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
3、服务区域经济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民办高校都属于地方性大学,办学方向都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基本都是靠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民办高校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民办高校必须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专业导向。民办高校应树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导向,可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结构,构建多样化的以人为本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对策。
(四)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有大师也。”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的名言显示的是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民办高校真正的吸引力在于花大气力吸引、引进、留住优秀教师,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
(五)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
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完善民办高校管理制度,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健全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制度,完善教职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六)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相关制度,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培训、职务(职称)评审、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应依法聘用教师,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时兑现教师工资待遇,按规定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鼓励民办学校为教师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