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8-12-06李文勇
李文勇
中亚国家作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必经之地,毗邻我国新疆,而且是典型的农牧业国家。自从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中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一直受到我国在贸易合作上的多方面重视。我国与中亚五国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经济基础优势。由于中亚五国农牧业较为发达,而我国也是农业大国,所以在农产品贸易上探索更多的发展方向成为“一带一路”中我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的重点。要深入分析我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和策略,就需要深度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
一、“一带一路”背景概述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10月份提出的。所谓“一带一路”,是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在这两个战略构想之下,探索我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发展新思路,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点。中亚五国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与欧洲国家的桥梁,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合作对象。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我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合作发展势头良好。资源互补之下,在贸易合作发展中,我国与中亚五国都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由于我国新疆具有与中亚、南亚、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合作的巨大开发潜力,其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将获得更高地位。通过打通新疆地区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进而开发由重要国家沟通延伸至全球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2]。而在资源互补环境下,农产品作为我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的重点项目,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双边贸易合作中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激活,是“一带一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亚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我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中,我们需要先对中亚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中亚国家虽然有较为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但其农作物单产量较低,且农产品品质不如我国农产品质量高。优质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中亚国家育种技术的落后,所以很难提升其国内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另外,由于中亚国家受前苏联影响较严重,其在农业经营中仍然延续着集团农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配合中亚国家集中平坦的土地环境是很适合推广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落后,中亚国家所用的农业机械大多较为陈旧,农业机械需要更新换代是当前中亚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3]。另外,在解决自身地表水分布不均匀情况中,中亚国家缺乏灌溉设施。以上种种问题都是中亚国家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需要借助外力获得更多发展能量。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现状
农业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与进步,中国不但在全球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在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中也不断展现着自身的全新价值。在这种发展态势下,中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为“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和重要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可行的基础。从2009-2017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一直呈现总体上升趋势[4]。且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双方还能探索更加丰富的贸易合作内容及合作方式。为提升双边贸易总量,正确贸易类别和产品的选择是关键。而由于我国和中亚五国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生产中的互补,农产品贸易将成为“一带一路”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探究双边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的新机缘,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中的重点。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分析
基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农产品需求类别和数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在贸易结构中,中国出口至中亚国家的农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而非食用型原料类产品则是中亚国家向中国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内容。在双边贸易合作中,涉及密集型资本、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较少。双边贸易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但是分析当前农产品贸易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侧重点,而中亚国家则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贸易为主。双方在肉制品加工、茶叶生产、果蔬及谷物食品贸易中都存在很大的互补空间。如果能够善用双方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互补性优势,则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将在“一带一路”支持下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前景发展策略探究
(一)加强“一带一路”政策宣传力度
在过去,中亚国家与周边区域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关联贸易体。例如欧亚经济联盟中,中亚各国就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由于中亚国家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由于中国的贸易发展以国家统一管理下的官方渠道为主,而中亚国家出于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考虑,在农产品贸易中仍多以独联体国家为贸易主体,所以双边合作中的安全性和贸易友好性是我国在贸易合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起到推动中亚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多地宣传“一带一路”政策对于中亚国家的发展优势,通过构建中国出口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中亚国家加入到农产品贸易过程中来,激活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
(二)构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专业贸易交流机制
沟通交流机制的完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贸易交往中的重点,对于双边贸易交往的质量和总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专业贸易交流机制的构建中,中国和中亚国家首先需要明确双方在农产品需求类别上的差异,争取在“一带一路”中完成农产品类别和优势的互补[5]。另外,由于在贸易交流中必然涉及人员和企业的互动交流,所以贸易交流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必须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将贸易安全放在首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约束贸易过程中双方的不合理行为。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农产品贸易发展才能实现高效、扩大发展。
(三)商品质量保证下的双边贸易形态升级
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贸易条件的确定是贸易合作稳定发展的关键,这为农产品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中国需要以世界生态环境变化因素为参考,重点关注与中亚国家合作中农产品质量的进出口,保证双方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够促成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双边贸易形态,在推动贸易形态升级和优化中,中国和中亚各国才能获得更加长久、共同繁荣的贸易发展。
(四)双边贸易运输交易渠道的规范管理
在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交往中,铁路是主要的贸易交流方式,在贸易合作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虽然航空运输的效率会更高,但是航空运输方式对于贸易商品接受国的基础设施要求和航空配置要求都会更高,而且运输所耗费成本更大,所以在实际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已经达成了使用铁路作为固定运输方式的协议。为了更好地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推进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和进步,就需要双方在运输交易中做更科学规范化的运输管理,尤其对于涉及到冷链运输的产品,双方可以争取在GPS监管情况下提高冷链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准确度,让农产品贸易经济在贸易运输渠道的科学及高效管理中获得更多发展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交往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农产品贸易作为双方贸易交往中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前景势头大好。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是“一带一路”中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