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8-12-06丁雪萍

时代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实务国际贸易

丁雪萍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广西 钦州535000)

一、引言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外向型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其作用主要是开启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理解,了解国际贸易是做什么的,为后续的类似《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进出口模拟实训》等课程奠定基础的。基础不牢,后续课程的学习就会有难度,学生学习就会更加没有信心和兴趣。直接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质量。本文就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方面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许多高校的年轻授课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刚从高校走出来,又回到高校给学生传授知识,他们在授课过程中的逻辑、调理、综合应用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不了解企业做什么,怎么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能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当前社会经济形式变化多端,而国际贸易实务又是一门非常注重时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当前的许多教材都难以跟上形式的发展,导致许多理论与政策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此外,无法跟上新的社会形势的发展还表现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跨境电商人才,而高校还停留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上,无法满足新经济形态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当前市面上《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五花八门,有的重点介绍合同条款,有点即讲条款,又加入少量单证,有的是纯中文的,有的是双语的。到底教师该如何选择教材,哪些教材才是简单又实用的?教师对教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后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原来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教材可以说可遇而不可求,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这本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革的道路还很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外贸企业实践经验,授课往往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学习也是毫无兴趣。有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利用笔记加练习的模式,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有些老师虽然也用案例,但是往往针对性不强,或者案例难度太大,学生难以理解,从而也没有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应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窄的可以只讲合同条款的签订与缮制。宽的可以囊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所有的知识。但是应在完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整合课程内容,避免内容的脱节与重复。如有些高校教师,上《国际贸易实务》时,定的教材是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签订与缮制方面的,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深入理解,故而就会加入后续课程如《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的一些简单内容进行授课,从而造成本该学的内容不够深入,还没开始学的内容又提前出现。

此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故而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应该进行改革与整合。特别是加强双语教学,侧重外贸英语函电的撰写和商品描述的英语表达以及国际物流的应用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能力,如:思维灵活、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积极踏实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心理素质、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

由于每个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一样,有的高校将外贸业务知识分配在不同的课程,做到内容细化详尽,有点比较笼统,甚至一门课代替几门课,泛泛而谈。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操作上水平不一。不管是内容细化的还是笼统的,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讲合同的就要细致详尽的分析每个合同条款在签订时的注意事项,及如何签订有利且有效的条款。

教师授课不要照本宣科,应多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新动态,及时更新和储备知识,授课内容跟上经济发展步伐,及时删除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更新教学内容,多引导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加练习的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尤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教师即使有再多的经验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提高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思维。案例应该通俗易懂,特别是在讲授一些术语、难点、重点时,教师应根据经验及学生学习兴趣,多找案例让学生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编造案例,提高课堂活跃度,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仿真模拟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从商人切身利益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为何问题应该这样去分析。学生自会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课程的重难点。

利用教学软件,仿真模拟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软件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举办校内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目标,有动力,才能学得好,学得透。

多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商人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高校的教师授课照本宣科,学生照书学习,遇到与书本不一样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了。归根到底就是学生的思维不开阔,不灵活。《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仅可以教授学生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技巧。需要授课教师跳出课本,从实际出发,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唯一办法就是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跟岗、顶岗或企业兼职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样上课内容才会有血有肉,学生听课才能神采奕奕,充满憧憬和期待。尤其是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面临一个转型和改革的历史时期,教师的经验更是非常匮乏。适当而及时的组织教师到企业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且非常迫切的事情。

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高校应多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和培训。通过各类讲座,中短期学习交流,提高教师科研和教改的能力。尤其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教师更应该走出去,多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才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步伐。

(五)加强校企合作

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校企联合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备课、授课,协同育人;另一方面,授课之余组织学生到企业跟岗实践、实习,都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能根据企业需要,真正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应从原来简单的送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到高校上课,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式走出来,采取互利共赢的模式,企业在高校建基地,高校学生不出校门也能真刀真枪的实践。将教学融入到整个业务工作流程中,分模块,分年级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储备人才。

四、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作用。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授课时必须要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避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否则就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的了。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建议,希望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实务国际贸易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