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发展研究综述
2018-12-06金绵绵
金绵绵
一、引言
工程审计在对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引导、对社会总体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促进和调节,吸引社会资本稳定进入政府项目等多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开展工程审计,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需要;是加快建立良好监督环境的重要环节,提高社会发展速度的需要。工程审计能否有效地开展,是国家和政府能否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实施工程审计同时还为判断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标尺,不仅有利于建设资金的节约,更有利于促进建设质量的提高。
工程审计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现行工程审计的质量却无法跟上日益增加的建设项目数量和庞大资金的脚步,无论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审计还是有社会资本进入的工程审计,工程施工者以及工程使用者同时都对了解工程的质量资金使用效率效果有着不断增加的需求,因此发展新的工程审计手段刻不容缓。
二、国外工程审计进展研究综述
由普华永道每年所做的审计发展情况分析中我们得出国际审计目标主要趋势是从最初的风险导向审计到之后的持续审计模式,审计方法从全面风险评估到及时高效报告模式,最后审计重点放在了综合绩效审计与及时反馈上。再到如今,“大数据导向的审计模式”必将到来。各阶段的审计目标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才更加具备实现的数据条件,并能实现审计的决策支持功能——为国家治理、行业治理与公司治理提供智库服务。
Sellevaag(2003)提出公共工程审计需要兼顾公共工程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同时审计不仅要审计合规合法性,还要关注工程的规划。Thompson(200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跟踪审计能对于作出正确的工程决策有正相关的作用。Reuven S.Avi-Yonah(2011)进行跟踪审计是解决不能靠增税提高财政收入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Alexia Nalewaik(2015)从700个工程项目的审计报告中提取各项要素,比较了不同的要素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以建立工程绩效评估模型。Kalyan(2016)提出使用新的建模技术(Project Tango)来建立3D建造模型以完善对施工质量的控制。Iliescu(2017)提出使用现代新技术取代传统的计数和称重法,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估。
三、国内工程审计进展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方面的有益建议。
首先国内学者对跟踪审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雪荣(2010,2011)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与项目持续跟踪审计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对审计实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基于工程分解的政府投资项目即时跟踪审计理论框架,并呼吁建立国家、地方各级工程审计大数据平台,才能实现即时跟踪与智能判断。曹慧明(2005)阐述了为什么要采取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这种审计模式的原因,并提出了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中重要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实施跟踪审计的具体方法。王中信(2009)通过将全过程跟踪审计这种工程审计方式与以往或现行的审计方法进行对比后得出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最为优化的审计方法。其次,国内学者对于工程绩效审计以及工程质量审计也开展了研究。丁荣贵(2008)提出基于项目治理成熟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效益审计,具有较好的借鉴性,他提出了该审计的理论框架,没有给出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魏乾梅(2015)探索了基于5E评估内容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指标体系。郑敏(2011)提出工程质量审计的框架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审计、质量形成过程审计和质量验收审计三个部分,她认为工程质量审计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
最后国内学者也针对工程审计的模型以及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点。张晓东和俞振华(2009)对如何开展符合国情的工程审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时在审计模型及方法中走在最前沿的一种方法则是运用BIM的审计方法。中国BIM发展联盟(China BIM Union,CBU)自从2012年成立开始就致力于P-BIM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P-BIM”理念。P-BIM即是基于工程实践(与现行技术方法及管理方式一致)的BIM实施方式,其中“Practice”对BIM实施的意义在于:围绕建立我国自主BIM平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P-BIM软件,使用国外BIM软件确保信息安全,维护我国建筑业数据主权,解决我国目前建筑业大数据开源创新不足等问题,为建筑业“双创”提供顶层设计(黄强,2017)。同时黄强(2017)认为:为使中国BIM不落入以国外软件公司图形平台主导的“BIM”(集成平台),确保我国建筑业信息安全,我们需要采用换道超车技术策略,实现中国BIM落地。陈伟等(2006、2007、2008)探索了审计数据分析与工程持续审计方法实现技术。饶凤娟、郭涛(2011)建议:建立建设项目数据库,及时掌握建设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整合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四、文献回顾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国内外学者在建设项目审计方面,从项目跟踪审计模式选择、工程绩效审计、工程环境可持续审计建议、公共项目监管治理、工程跟踪审计风险评价与防范以及基于工程分解的即时跟踪审计理论框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针对大数据驱动的工程审计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大数据对工程审计的促进作用,工程审计大数据库的架构等大数据本体技术层面的研究,未从工程审计信息需求角度,沿着可溯源的审计证据链路径,揭示大数据驱动的工程审计信息集成与管理基本原理。建设项目审计也基本符合了审计模式发展总历程:账项基础的抽样审计(accounting number-based sampling audit approach)、内控导向的评估审计(internal control oriented evaluating audit approach)、风险导向的跟踪审计(risk-oriented continuous audit approach)几个阶段。建设项目的审计目标也经历了“工程财务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和工程综合绩效审计”三个阶段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理论与实务都“以作业流程驱动的工程审计”,而不是“以大数据驱动的工程审计”。以大数据驱动的工程审计是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只要突破一定挑战,注意风险规避,将会在工程审计领域发挥巨大的功能性作用,特别是在实现批量审计、自动化审计,提供工程治理与国家治理智库服务等方面大显身手。但是,“大数据驱动的工程审计”与传统的工程审计在审计理念、审计范式、审计标准、审计技术、审计方法,乃至审计理论上都有颠覆式差异,所以很有必要就此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研究。
从我国建设项目审计实务需求看:工程绩效审计未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原因在于其审计理论以及方法的不成熟(通过大数据挖掘,理论上可以实现);跟踪审计的覆盖面非常狭隘,主要因为:①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对除施工阶段以外的其他阶段的技术措施、经济指标如何审计尚无具体条款,缺乏审计标准(以大数据驱动的审计,可以自生成标准);②由于工程决策复杂性和创新风险性难以把握,使得工程决策审计成为工程审计难点和空白点(以大数据驱动的审计,可以实现);③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和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批量审计与自动化、半自动化审计。因此,很有必要就“大数据驱动的审计”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建立起我国的工程大数据平台与审计云计算平台,实现大数据审计巨大功能,尽快匹配我国高速发展的基本建设审计需求与工程治理智库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J].审计研究,2005.1.
[2]陈伟,Qiu Robin.面向大型数据库的审计数据采集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8,(08).
[3]丁荣贵.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J].项目管理技术,2008.9.
[4]高春燕.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应用与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3.
[5]后小仙.预算软约束、三方博弈与公共项目监管治理[J].当代财经,2012,11.
[6]后小仙.政府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
[7]孔凡勤,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8]梁婷,丁波.基于可拓学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评价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02):15-16.
[9]Goodrum P.M.;Haas C.T.;Glover R.W,2002,The divergence in aggregate and activity estimates of US construction productivity[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5):415-423.
[10]Lazarczyk,Jack.Project Audit-Joint Engineer and Accountant Team Approach.[J].AACE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2009:OWN.05(1-7).
[11]Rice,Sherry M.Preaward conrtact audits a claims avoidance procedure[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st Engineers,1991:31-33.
[12]Maricica STOICA;Gabriela MODORAN;Melania Alexandra OROS;Adelina PETRESCU.The Necessity And Utility Of Performance Audits Of Investment Projects In Tangible Assets.Case Study-Ro?iaMontan?[J].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VESTMENTS AND ECONOMIC RECOVERY.2011,Vol.10(No.1):24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