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农民画及其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8-12-06蒋春凤吴晓山
蒋春凤,吴晓山
一、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源起
三江侗族农民画又叫“侗画”,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在唐代侗族农民画被称为“侗彩绘”,发展至清代则名曰“帕彩绘”,此时的侗族农民画已是全国闻名。在过去,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在大山中土生土长的侗族农民在闲暇的时间里,将树枝作为画笔,用锅墨、蓝靛等作为颜料,再将自己的真实生活状况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勾勒在墙壁、纸张或者是侗布上边,也因此而被称为侗族农民画。2012年侗族农民画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江侗族农民画发源于独峒镇,并盛行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区域。独峒镇自然风光秀美,有高山天湖之称的大塘坳水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岜团风雨桥,共计风雨29桥座,鼓楼63座;独峒镇的民俗活动也是相当的精彩,芦笙踩堂、侗族大歌、斗牛节、坡会节等丰富的民俗。而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侗族人民既能参与其中,身临其境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能够使当地人民从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进行休闲娱乐、缓解疲劳,丰富精神文明,培养人们正确的休闲方式,促进当地休闲文化的发展。
二、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内容
(一)日常的生产生活
侗族是一个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民族。他们每天都在用心努力地经营着生活,且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也会带来了很多快乐美好的时光。老人们坐在一块闲聊的场景、小孩们在一块嬉戏打闹的景象、妇女们聚在一起刺绣纺织的场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画面等呈现出一片祥和宁静的农村娴静生活。无论是生产劳作还是休憩生活,展现在画中都会让人印象深刻。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文化的进步,侗乡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进步,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讴歌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成了侗族农民画新的写作素材。
(二)传统的建筑
侗族的传统建筑是我国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更是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雄伟壮丽的鼓楼,精巧细作的风雨桥,在侗族村寨都可见到。这些木质建筑不仅造型美观、技艺精湛,同时还体现了侗族匠人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侗族人民辛勤劳作和智慧。透过这些建筑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侗族人民对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遵守、对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协调以及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和价值追求。木质建筑为农民画提供素材,而农民画也更好地彰显了侗族人民的特质。
(三)传统的节庆习俗
侗族在其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在滋养侗族人民的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花炮节”亦称“赶会期”,在这一天,各村的花炮队都会蜂拥而至地抢花炮。抢到花炮者的村寨及个人在这一年中会人财两旺、幸福安康。侗族大歌是享誉中外的民间音乐,大歌一般会在节日里,男女歌队在鼓楼进行对唱,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作为侗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个象征,侗族大歌对唱时的场面相当壮观,歌声犹如天籁。此外还有侗戏、芦笙踩堂、侗笛、打油茶、婚礼习俗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多彩的风俗活动,怡然自得的生活气息,也都为农民画的创作提供创作的源泉。
三、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特征
(一)艺术性
侗族农民画在绘制时主题通俗明了,一看便知。在绘画的色彩上色彩分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侗族农民画并没太多的现代化的绘画艺术技巧,平铺的绘画,加上大胆的用色,直接表达情感。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润喜曾对三江侗族农民画有过这样的评价:“装饰性、平面性与表达性,许多画面采用全景式散点透视,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二维空间,画面色彩饱满,充满视觉张力。创作者擅长用纯色、亮色、对比色,从不囿于物像真实颜色。特别是他们的创作心态格外轻松自由,主观意识非常强烈,想象大胆浪漫。”
(二)大众性
三江侗族农民画最初是侗族人民在生产劳作结束后进行的一种艺术性的创作。在最初时期,人们并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规范的课程教育。对于创作也是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习性、以及人文风俗习惯等来填充农民画的内容。农民画的创作者更多的是普通的人民,而观赏者亦是。因此,最初的农民画只是作为农民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闲暇时间进行创作,丰富生活,填充文化价值。而后,独峒农民画逐渐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并且还得到了大家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调适,人们对于侗族农民画的观赏和认同,独峒镇还将农民画引入到学校,让学生接受更为正规的农民画的教育,使得农民画更为面向大众化。农民画的创作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也彰显其大众性。
(三)文化自觉性
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的转型的浪潮中,三江侗族农民画也在逐渐地文化适应和文化调剂。在保持农民画的文化核心不变的基础上,在保持着自由大胆、色彩鲜明的民俗风情创作的同时也加入了社会发展元素的描绘。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发展的根基在于三江侗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农民画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到侗族人民自由、热情等特点自觉融入创作中。
(四)休闲性
独峒镇的主要生产方式仍然是农业,而对于农耕社会而言,休闲是一种难得的状态,是人们在劳作后,利用休闲而再次进行生产劳作的调和剂。农民画的产生对于独峒人民是一种精神产物和精神态度,是人们在休闲时期沉浸在自己的创作能力的产物。独峒镇的人们通过在休息时期绘制农民画来展示自我的个性和寻求在劳作中的一种精神抚慰。在农民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劳作间,为了缓解疲劳而唱歌、相互交谈的场景;可看到侗族人民欢聚鼓楼唱侗族大歌、跳多耶、吹芦笙的场景;可看到百家宴上大家笑容满面款待客人等等,这些都是人们休闲的一种体现。而绘制农民画也是在休闲时进行绘制,农民画的休闲性也就不言而喻。
四、三江侗族农民画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独峒镇作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发源地,并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而侗族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则更是为农民画的素材提供了资源。三江农民画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其独具特色优势。此外,三江农民画已经走进了独峒校园,通过教学的方式对农民画进行传承和创作,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也开始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对农民画进行创新。独峒处于湘桂黔三省的交汇处,三省接壤之处联系相当密切,民俗活动也会相互参加。利用这一地理位置,对外宣传农民画,将三江农民画渗透到其他省份,扩大对农民画的宣传效力。在农民画的发展中,为了能够方便保存,将农民画进行漆画改造,使得农民画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三江县政府对于农民画相当的重视,实行“一十百千”的计划,不断壮大发展农民画队伍,促进农民画事业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农民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因素。首先,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独峒镇的交通不发达,从三江县城到独峒镇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并且只有一条乡村道路能够到达,道路坡多路陡,交通相当不便。其次,农民画的宣传力度不够。三江农民画虽然在三江县内随处可见,但是群众对于农民画的了解相对仍是不够。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些农村居民对于休闲行为的选择时,对农民画并不感兴趣。由此可以发现,当地居民对于农民画的自我认知和感知程度并不深厚,这也跟农民画的宣传度不够有关。因此,农民画若要作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则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知晓。
(三)机会分析
在上文中交通的不发达是影响农民画发展的因素。然而现今桂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高铁通车大大缩短了到达三江县的时间和距离,也使促进了这使得到达独峒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也给农民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发展。三江农民画多次赴外展览,也给农民画积累了人气,并且还得到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如此,对于农民画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对三江农民画进行有效宣传,并且可以对三江农民画产业发展的市场进行规划,分析农民画的艺术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在此契机上,使得三江农民画既能得到传承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挑战分析
任何事物都会具有两面性,农民画的进程中也不例外,存在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作为现代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全国各地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农民画。这些农民画都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艺术欣赏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大方农民画、陕北农民画等。如何在众多的农民画中脱颖而出,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三江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一大挑战。此外,三江农民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农民画进行产业化开发,促进人民就业,增长经济,帮助脱贫致富,这并不是三江农民画的最终路径,而更重要的是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再现其艺术价值。由此观之,三江农民画的产业路径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处理,是其发展所面临的自我挑战。
五、三江侗族农民画发展对策
(一)完善保存方法,优化绘画队伍
文中提到,为更好保存农民画,便将漆画与农民画相结合,显而易见地需要培养漆画匠人,对于用漆,以及对制作漆画的加工程序都要严格把控,并在漆画的制作中形成三江县农民画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此同时,对于三江农民画的绘画者的培育也在有序进行。但是在人才队伍的培训中,不仅仅是要对绘画者的绘画技艺进行培训,同时还要加深绘画者对于当地民俗风情的理解,更好地在绘画中融入感情,避免为迎合市场而失去农民画原有的民族精神。
(二)加大宣传度,增加影响值
产品发展离不开宣传,适时的宣传,扩大产品影响力,对产品走向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江侗族农民画在现阶段的发展时期,在县域内的校园或者宣传画中都有农民画的影子,但外界对其的知晓度并不明显。由此观之,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三江农民画的影响值是农民画休闲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先导。在加大宣传的对策中可以景区的宣传册中加入农民画元素、通过农民画艺术节扩大对外宣传、在民俗活动中展现农民画风采等方式。
(三)审时度势,“走出去”“引进来”
面对机遇,找准时机突出自身的优势。通往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高速和高铁的开通,给三江县带来了发展机遇。在此情况下,三江农民画作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策略。“走出去”是要将农民画的市场向外扩展。虽然几次的赴外展出,已经让农民画小有名气,逐渐被世人认识,但是作为帮助独峒人民脱贫致富的产业,需要实现大量的外销,所以三江农民画应该要与外界多沟通,可以增加到外地展出的次数,增加影响力。“引进来”则需要将一些外商吸引到三江,建厂生产,将农民画做出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发展农民画。而政府为引进外商投资,则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厂房的规划、降低税收利率、修筑乡村道路方便交通等,为农民画提供发展环境。
(四)创新机制,再现艺术价值
非物质传统文化成为休闲文化产品进行消费,最终目的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发展,而是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展现。因此,如何在市场化中实现文化艺术价值的再现是三江农民画发展中所需解决的因素。笔者认为三江农民画应要创新机制,现如今是互联网加时代,网络作为信息化时代的载体,已然成为人们沟通交流、通观世界的一种方式。三江农民画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可以创作成为手机的壁纸、主题等应用;或者是制作成农民画APP,在APP中可以分为介绍三江农民画的由来、发展、艺术价值,并且设置用户体验环节,用户可以学习绘制农民画;亦可以做成网络益智游戏,设置游戏场景、人物、规则等。这些策略既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农民画的创意发展,宣传三江农民画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江丹.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三个问题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7,(02).
[2]罗思.广西侗族农民画在当地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3]伊红梅.三江侗族农民画:如何在渐行渐远的乡愁中美丽蝶变[N].中国艺术报,2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