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途径的探析
2018-12-06王华
王华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已经由来已久,但创新创业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实践学分考评体系,或者学分考评体系不完善,认定途径比较笼统,致使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效果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衡量,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要正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实践学分的认定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重视不足
当前,社会和高校一直对创新创业实践较为重视,在宣传和动员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然有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重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在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课学习,只要专业知识深厚就可以适应工作岗位,创新创业实践可有可无,没有必要参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质量不高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产生误解,认为实践活动大多是形式主义,没有实质性内容,因此产生了敷衍思想,没有认识到实践对自身发展的作用。
(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费不足
高校要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例如,学生外出实践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培训费等,这些费用对高校和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高校虽然比较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划拨了活动专项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对大量的活动支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实践需求,这样一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就存在许多限制,一些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或者费用较高的实践活动就无法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匮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脱节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普遍较为重视,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但是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大多为三下乡、社会宣传、义工等基础性的社会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大,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助力不大。一些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联系密切,如进入学校实践基地实习、校企合作进入企业实习等,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但是高校由于条件所限较少组织这类实践,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四)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学分认定制度
要科学衡量和评价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学分认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实践水平有客观了解,同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当前高校的实践学分认定制度大都不够完善,一方面,已有的学分制度都过于简单,内容粗糙,缺乏针对性,对不同专业、院系没有建立可行的学分制度,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实践活动不够规范,缺乏严格的开展计划,实践活动的随意性较强,这样一来导致学分考评经常出现断档现象,导致学分认定缺乏科学性。
(五)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缺乏统一标准
各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方面都很不成熟,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一方面,各高校对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实践学分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各个高校都是按照自身情况各自制定规则;另一方面,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认定标准也各不相同,例如,同样的国家竞赛每个高校认定的实践学分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在认定实践学分时规范性有所欠缺。另外,高校在认定实践学分时大多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这样一来导致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不足,也容易导致学生功利心较重,出现虚报实践成果的现象。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途径与对策
(一)重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联系
创新创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创新创业实践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而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的,学生只有在专业教学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如果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那么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了理论支撑,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高校要重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联系,将两者有机衔接起来,在指导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理论后再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实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管理
当前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影响了实践作用的发挥,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管理。首先,高校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管理部门,对高校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分设不同部门开展不同的工作,如筹集规划实践经费、制定实践活动计划、联系实践单位、督促实践活动如期完成等,全面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其次,高校要积极对外联系社会资源,借助外界力量来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质量,例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邀请企业精英和专家指导学生实践等,以此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体系
当前高校还缺乏完善规范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体系,学校要深入研究和制定相应制度。一方面,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侧重的实践活动类型有所不同,学校在制定学分认定体系时不能一概而论,要通过深入分析实践活动的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学分认定规则,保证实践学分的认定科学合理、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制定详细规范的实践学分认定流程,例如,了解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流程、取得成果,按照学分认定制度确定学分,将学分登记入档等。规范的学分认定流程是保证实践学分评定公平合理的必要环节。
(四)科学监督管理实践学分认定体系的运行
高校在制定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的各项流程和制度后,还要进行科学的监督管理,以保证相关制度的顺利运行。首先,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督实践学分认定体系的日常运行,保证实践学分认定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其次,监管部门要定期研究学分认定体系中各项规则的合理性,根据运行过程中的反馈进行定期修正和完善。再次,监督管理的对象除学分认定体系外,还要监督评价学生和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表现,如学生在实践中的态度、素质、行为以及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方法、工作状态等。通过全面监督管理来保证学分认定体系的顺利运行。
(五)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实践活动多并且质量高,有的高校实践活动仅仅流于表面,归根结底是各高校实践环境不同。如果没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就无法保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学分认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高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首先,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实验室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地。另外,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在图书馆中增加相关内容的图书资源,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再者,在校外,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到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创新创业理论和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
(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师队伍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教师传授的实践理论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创业的思想,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意识。其次,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使教师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在辅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时更有针对性。再次,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面的培训活动,也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校际交流,就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的相关问题进行多向交流和经验共享,进而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教育能力和管理素质。
三、结语
总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进行科学认定可以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当前社会对高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因此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体系的建立,通过科学的考核和管理办法保证学分认定的公证合理性,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学分的实施——以蚌埠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
[2]韦联桂.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概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
[3]张秀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
[4]邓淑容.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地方高校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5]赵静,严洁,黄丽红.高校创新学分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6,(15).
[6]张媛,张静.创新学分下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