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8-12-06

金融经济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作为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一直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源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出发,指明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1]。劳动资料是劳动者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依据,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称为生产力基础。任何社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不同的社会形态[2]。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中,人们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同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类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离开生产关系,就不会有物质生产。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客观决定的,不能按照人们自己的愿望自主选择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生产的变化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加速或延缓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需要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需要时,阻碍生产力发展。而且生产关系不能长久落后生产力的发展,否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将遭到根本破坏,整个社会生产就会破裂,就会发生生产危机,生产力将遭到破坏,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3]。

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性

建国后,我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起,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决工业化与私有制的矛盾,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制度和政治基础。但三大改造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搞成单一公有制,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完成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社会化、现代化。随后,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之后,党的十五大正式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充分验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性。

三、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生产力基础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创新,核心是提高有效生产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和社会生产的内在要求是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现实的困境促使人们对经济学理论和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引发了领导层、理论界对供给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视。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理解,一种思路是从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失效出发,强调供给侧的适用性与合理性,实现供求双侧平衡;一种思路是从供给学派的理论出发,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本、制度、科技创新、土地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出发,阐述供给侧改革的运行机制。这些解释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来看,在理论上存在局限和解释困境[4]。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和社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探寻供给侧运动的基本规律,才能理解结构性矛盾所在。

(二)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力基础理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源泉,生产决定消费、交换、分配,任何社会变革的目标都是提高社会生产力[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也是强调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本质上是客观存在条件的社会变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变革的本质原因是生产力的变化。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和标准是生产力基础理论。

(三)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提升有效生产力。国家想要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关键靠生产。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本身有一定的条件。并非所有的生产都产生社会价值,有效率的生产才能真正形成生产力,无效生产没有社会价值。有效生产是能产出有效商品的社会生产,有效商品必须是与现实的市场需求适应的商品。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有效生产必须占绝大多数。如果无效生产占主导,后果是投入增加不仅没有有效产出反而会发生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我国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反映出我国总体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6],核心是有效生产不足,没有生产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商品。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创造新的有效生产并提高其比重,也就是创新推动。因此,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提高有效生产力。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源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全面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改变[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必须重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矛盾规律的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一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是否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办事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源泉,并将长期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规律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巧解规律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