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模式的探讨
2018-12-06古峻安
古峻安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大敦中学,广东 广州 511300)
体育科组是学校体育工作策划、创设、组织、实施的专业学科组织团队,肩负着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任,同时又承担着学校德育、校风建设的职责,是集体育教学、教研、学校体育竞赛、课外活动开展于一体的学校基础性科组。 广州市地区根据学科的地域优势分布,形成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旨在通过从区域或联片间获取不同学校体育科组的基本信息和建设理念,使以学校体育科组为核心的区域教师群组不断更新知识,全面提升区域范围内的体育科组群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质地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构建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的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文本资料查阅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有关构建“学习型体育科组”模式的相关理论文献、硕博论文,从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与理论作为本文的依据与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以来自广州市区的参加运动训练专项研修班194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为期2个学期的体育教师运动训练专项研修后,根据区域结对学习型体育科组和学员的实际情况制订问卷,在问卷中渗透构建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模式的项目指标,并通过研修班相关专家的效度检验。根据区域,共发放80份问卷,支援区38份,受援区39份,回收77份,回收率为96%。
1.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建构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模式的框架需要,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 SPSS 22.0 软件、Excel 2014软件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念界定
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区域结对活动中,通过结对间体育科组成员相互学习与专业技术提升,联结体育学科教师群体,增强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的组织文化氛围,提高教学与科研,发挥学校体育科组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设适应时代特征并有较强学习能力的科组。
2.2 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的特征
2.2.1 组织文化 强调区域科组长远发展与个人发展并存的文化氛围,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发展要持续有效的学习。“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中的基石是树立和巩固科组的学习思维,要做到“全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具有创新性的学习”。个人的创新性学习思维巩固在区域中得到共识后,才能上升到区域学习型科组的学习创新。
支援区与受援区根据本地区“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方案的要求进行分类。调查数据表明,受援区参训教师高于支援区,受援区体育教师参训的积极性较高,教育部门也微倾于受援区。支援区35岁以上的体育教师比受援区要高2.6%;而受援区比支援区的明显区别出现在30~35岁的年龄段,受援区远高于支援区11.9%,受援区在学习型体育科组发展上具有较强的后备力量。一个优秀科组没有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的文化氛围,就不能永葆青春活力。区域内优秀体育骨干教师、体育学科带头人、市体育中心组成员的存在是确保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充分实现知识传递与资源共享的途径,并能相诚以待、共同进退、勇于创新。
创新是学习型组织对原有知识的有效运用,是组织适应力的直接来源。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允许失败与不足的存在;从教学中,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不要害怕创新的失败;从教科研中,要勇于担当创新性课题的研究。从表1看到,对SPSS软件熟悉程度方面在“比较好”及以上的体育教师从培训前的49.4%上升到了培训后的63.6%;体育统计方法方面在“比较好”及以上的体育教师从培训前的20.8%上升到了培训后的53.3%;论文写作水平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及以上的体育教师从培训前的20.8%上升到63.6%。这表明再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的思维下,对不熟悉或掌握较弱知识进行学习,融入了统计学、心理学的知识,不断尝试新的科研理念。
2.2.2 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上,打破传统体育科组所具有的四肢发达、仅靠力量的谬论。形成一专多能,知识多元整合。提倡创新学习理念,每位体育教师需对其他学科知识、基本理论及教学技能的了解与掌握;在区域间体育教学中,能多角度进行创新实践。根据各个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形成以专业或专长项目责任制。以专业、专长来选取工作项目负责人,当工作项目完成后,根据新的工作项目要求,再组成新的团队,选取符合新的负责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体育科组长的决策权,但发挥了科组成员最大潜力,增大了解决工作项目的灵活性,增强了科组适应能力。
通过表2可知,在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中,对“合作互补”中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均有一定提升的效果。
2.2.3 组织领导 与传统科组领导有很大的转变,不再是决策与指挥,更趋向教练的位置。重在部署战略,在战略指导下,学习型体育科组内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并充分利用区域团队合作的力量,争取在全区域内比赛的胜利。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组织领导要做到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提倡的那样,做“为人民(学生)服务”的仆人。
2.2.4 组织形式 体育科组区域化:由体育专业及体育教师个人知识技能互补的、分别担任不同角色的成员组成,承担区域间体育工作、文化,促进区域间学生体质健康,同时又承担着学校德育、校风建设的职责,集体育教学、教研、学校体育竞赛、课外活动目标于一体的并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学习型科组。协同型团队:团队成员共同诊断、解决问题,协同完成任务。通常协同型团队的职能是交错、互补的。适应性强则刚好成为区域学习型体育课组最有效的武器。
2.3 建构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的建议
2.3.1 组织文化的形成:自我诊断,发展定位 使片区体育科组教师能产生一种自觉性强的任务驱动力,并在片区间进行良性竞争;根据学校教学任务和要求,弹性调整片区区域科组的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学习,为体育科组提供有效的活力源泉。
区域学习型体育课组组织管理思想、管理职能、管理内容要转变。要鼓励分工合作、综合统筹、平等互补;增强学习内容上的创新思维,增加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的团队合作。
2.3.2 组织结构的形成:共同学习、发展自我 科组间要形成简单而完善的倾听,积极回应他人的观点,能为其他学校科组成员提供支持与帮助,并尊重其他体育教师的兴趣与成绩的价值观念。形成以体育科组为基本结构的横向结构,不分你我,重在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教学比赛任务。发展弹性的组织结构框架,增强科组的适应能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表1 科研理论与方法情况
表2 “合作互补”效果情况
2.3.3 组织领导的形成:引领团队、服务团体 认清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大科组长工作性质。从岗位上看,通过轮岗形式的体育科组长更多的是职责,最能体现吃苦耐劳,从某种意义说是“既要带好头,又要当好兵”的角色。促进体育骨干教师、教研会理事、特约教研员和中心组成员的培养,为成为名师提供有效路径。带领科组成员,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例如,参与“体育与健康”优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运动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等,以求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技能。
2.3.4 组织形式的形成:科研推动、创新驱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您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比赛、教研;努力投身于日常的教学中,并把经验转变为理论来进行归整。这既能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又能为学校及学生的发展,更是为区域体育工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课改护航,创新学习,加强书籍的阅读。作为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应围绕每2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省市青少年运动会体育论文科报会,以及本区域所进行的体育论文评比活动等,大力打造具有学术性的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团队,以此解决普通教师的科研之需、教学障碍之需。
3 结 论
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使联片区域体育学科发展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模式的建构,针对“支援区”与“受援区”两区域体育科组骨干教师,从专业化成长与构建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及形式相符合的发展条件进行探讨。提出对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领导、组织形式的建议,广州市地区根据学科的地域优势分布,形成区域学习型体育科组,以结对形式,旨在获取不同学校体育科组的基本信息和建设理念,使结对间学校体育科组为核心的区域教师群组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管理等链接,全面提升区域范围内的体育科组群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