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导心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2018-12-05陈媛
陈媛
摘要 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新挑战。将导心教学法引入教学中,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导心教学法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辨别和心理自助能力,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营造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运用导心教学法时必须注意三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 “导心教学法” 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32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新挑战。时代呼唤更加贴近学生具体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能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和政治意识层面,也能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继续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及水平的攻坚战,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导心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导心教学法原属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它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优势。导心教学法,指引导学生的内心,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建立健康的心理人格。
(一)导心教学法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体现了人文化的教学境界,也是导心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攻心”是导心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促使学生保持正态的政治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导心教学法倾向于从心理发展层面上呵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心教学法的侧重点在于,在给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同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大学生从内心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导心教学法的成功实施需要借助心理艺术的灵活运用
能够灵活运用心理艺术体现了专业化的教学境界,也是成功实施导心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心理艺术是指心理学上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包括心理疏导方法和技巧、心理教育方法和技巧、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等。导心教学法成功实施需要借助心理艺术的灵活运用。
将导心教学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需要教育者掌握较好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对心理艺术加以灵活、科学的、巧妙的运用,以情动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情感的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功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导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
教学效果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体现了隐蔽化的教学境界,也是导心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特性。很多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直观地看到教学效果,但由于导心教学法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导心教学法的效果无法在短时间直观地观察到。
导心教学法侧重于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认识人的心灵世界,并完善人的心灵世界的认识。这种疏导能否有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机能的发挥,而心理机能的发挥,又受大学生自身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所制约,这个刺激和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效果是潜在的,持久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观察,才能知道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二、新时代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导心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辨别和心理自助能力
新时代既是充满希望,又是面临许多新情况的时代。当前,“00后”大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殿堂,与之前大学生相比,“00后”大學生个性特征更为明显,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他们整体上所接触到的新事物、新技术、新信息都比以往来得多,接受能力比较强,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通过网络获取各项信息对于他们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J情。但是由于他们普遍心智仍未成熟,心理辨别能力不强,在面对各种迅捷信息的时候,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知识的侵蚀和误导,甚至产生不良的心理情感。当这种不良心理情感得不到有效的疏解和引导,持续发展下去就会上升到心理障碍或者是精神疾病,后果严重。
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德育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当中,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只有把心理素质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有机统一起来,利用导心教学法在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才能更好地发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时代下,除了学生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对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之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在这“新战场”上,如果高校思政课仍然墨守成规,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寻求突破创新,那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功能的有效发挥将会被限制,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同感将会降低。因而必须与时俱进,寻求适合高校思政课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切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都是成功的有效的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高校思政课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将导心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法补充和创新,能够既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疏通心理困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育人至上,提升心力”为理念,通过导心教学法的积极实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融入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成为心态积极稳定和心理健康成熟的人。
(三)有助于营造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响应这一号召,高校思政课应大力凝聚、号召和动员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加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当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高,甚至认为思政治课教学内容是空洞且没有意义的,由此产生“逆反”心理,从心理上排斥思政课。另外,在很多教育者看来,学生不听教师的话的行为是挑战了教育者的权威,是不尊重教育者的表现,因而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学生也颇有看法,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获得感也不高。教师对学生了解不深,学生潜意识反抗“说教”,这种教学模式让两者之间代沟越来越深。
在面对代沟与冲突时,利用导心教学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教”与“学”双方的获得感,营造和谐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氛围。教育者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的内心不满得到宣泄,让心理困惑有了解决的渠道。思政课教师心平气和地辅用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以及心理艺术,将各种方法科学地、巧妙地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具体问题,从心理层面上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肯定思政课教学的重大作用,并愿意以此来引导自己,认同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和战略目标,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三、运用导心教学法时必须注意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需同时重视“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心理学普遍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真正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导心教学法的使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也是“教”与“学”双方进行心理连接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而不单要关注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同时重视教育实施者,即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塑造和完善师生双方的良好人格特质。
高校思政教师自身应当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人格,对教学工作持有积极的心理态度,能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明确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有承担起教学发起者、组织者、指挥者的觉悟和能力,能够做到“以生为本”,乐于倾听大学生心理诉求的意愿,对大学生有真诚之心,能以平视的目光与大学生相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需持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艺术水平
持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心理艺术水平是使用导心教学法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一股技巧,并能灵活地运用心理艺术,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后,能及时地做出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方法,在轻松和谐的教育气氛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师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者是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有限,因而,思政課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不同程度地接受心理学教育和心理技能培训,持续提高心理艺术水平,学会心理学上常见的有效的心理艺术:例如共情艺术,换位思考地从学生角度去体验当时学生的情感和心情,不要一味地责隆和鄙视学生;又如先行赞美艺术,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在对方减少了抵触和对抗情绪的状态下,再指出缺点和不足的;再如群心理暗示艺术,即利用集体的力量来鼓励先进学生,激励后进学生,不断以积极的暗示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建立起自尊自信,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培养归属感,从而激发心理潜能。
(三)需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测评和危机处理的机制
导心教学法侧重的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但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时,单凭借教师的个人能力难以有效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完善专门的大学生心理测评和危机处理的机制,辅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高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心理趋势,也在尝试采用各种心理测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但是终归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测评与危机处理机制。有些高校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国外的心理测量模型和数据,脱离了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现状,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有可能导致心理困惑的进一步加剧。针对这一现实,我国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专门的大学生心理测评与危机处理机制,让其更符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大学生的心理测评和危机处理机制的完善,需要的不仅是高校及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等多方面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