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018-12-05王渺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4期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主要矛盾均等化

王渺

摘要 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小康是全面共享的小康,为实现人人都能享受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我国在着力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内部有限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文通过探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社会制度安排,试图寻找我国衣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平衡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本条件,提高民众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300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人有权享有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向全体公民大致均等的提供与其基本需求相适应的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差异化,而是强调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要素差异带来的收入及其他方面的差距。我国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基本受教育权、基本健康权等权利的实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使每一个村民都活的更体面、更有尊严和获得感。

一、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改善,但村民间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不同群体享受本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现象突出。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一)基础教育

本文的基础教育主要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资源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必须规定义务教育资源即教师数量和质量,校舍教室,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权利享受这一均等的权利,获得相同待遇。我们知道教育对人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对工资的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研究表明,较高的工资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部分可直接归因于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世界银行:为了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政府可以免费向所有阶层的人们提供一个近乎相同的基础教育水平,这显得更为合理和必要,特别是向穷人子女提供基础教育使未来收入分配方式变得公平的方式之一。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基本教育服务资源和水平不均衡,城乡间校际问基本教育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一般学校供给过剩和重点学校供给不足并存,择校现象严重。我国西部大部分农村只有一所公办的幼儿园和小学,没有初中。大部分教师是师专毕业,还有一部分学历低,但教龄大的本村及附近教师。学校配备了电脑室、体育器材和场地,图书室馆藏数量很有限、书籍不能及时更新,基本不向学生开放。总之,乡村教育质量整体比较差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知识文化的渴求。

在我国农村,每一位适龄儿童不论家庭的贫富、地位、人脉都有权利接受大致相同的基础教育。大部分贫困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在本村或邻村上学,因为花费低,勉强可以承担,并且孩子每天放学后可以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果孩子成绩优秀,家里虽然经济很困难,也会借款或贷款供孩子读书。另外村内较为富裕的家庭,父母是初中以上学历,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一部分家庭选择让孩子在本村上学,每天放学后会让孩子参加老师办的补习班,晚上会督促以及帮助孩子做作业。另外还有非常重视教育的农民工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在县城在校住宿学习,或者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县城打工陪读。此外还有一部分家里富裕,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在村里的地位高、人脉广泛,会选择让孩子在县城上学,有的还会通过私人人情关系,让孩子挤进县里教学水平最好的小学或初中,甚至有的家庭在县城买房,母亲陪读。可见,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供给不到位的情况下,村民家长重视教育观念的差异、经济能力等因素影響了下一代受基础教育水平的群体差异,使得他们不能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加剧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医疗和社会保障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广大村民积极了解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最关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政府向个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能为他本人带来健康,而且会对其他人产生外部效应。尤其是对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推广关系到每一位村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此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追求社会公平,不仅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实现老年风险的社会统筹,而且还能平衡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又能平衡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购买和消费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防止劳动者,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发生老年贫困的目的。因此,我国积极统筹城乡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一般村内有几个小诊所,医疗水平整体比较差。基本医疗设备落后,而且普遍村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年龄偏大,误诊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小病会在当地诊所看,大病才去医院看。而一部分富裕家庭选择商业保险,生病时,去大医院看病的意愿和意识更强。近些年来,就医“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有所改善,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和相关的制度安排。我国部分农村评定低保户和发放旧房改造补助,除了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外,也有村干部的亲戚、朋友混入。

(三)公共基础设施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乡村治理人才引进,极大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大致包括三类:(1)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的饮水、交通、垃圾处理池等。(2)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用道路硬化等。(3)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

我国大部分村民对国家及政府的基础设施政策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当地村委会没有把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流向及用途向村民公布。有些地方发放住房改造补贴时把本应该发给困难家庭的那部分补助资金,平分给了凡申请补助的村民。近年来,广大农户家里都有电话、手机、电脑同亲戚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很多农村有了垃圾集中处理池,有村民专门负责处理,有统一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其中有一小部分村民通过自家打一口井或几家联合打一口井来解决饮水问题。此外通往农田的道路和农田灌溉设施以小生产队和村委会以及村民自己共同出资修建完善。

二、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影响

(一)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不利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国家不仅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在不同群体中进行合理分配。在我国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部分人群和特殊阶层,利用自己的金钱、地位、人脉关系占有更多的公共资源。村干部以及他们本村的亲朋好友、具有较高威望的家族势力,经济势力雄厚的富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占有更多的公共资源。而普通的村民和本村的弱势群体不能真正享受到本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国很多农村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使用情况不公开的问题,村民对村委会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分配中夹杂个人情感,侵害到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感到非常不满,导致村民和村干部问的矛盾尖锐。普通村民经常会采用送礼、赖、死缠等方式向村干部表达自己的诉求。

(二)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进一步拉大了村民间贫富差距

我国的村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但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对村委会的基本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忍气吞声。村内的阶层和贫穷进行新一轮的传递。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体现出了隐蔽性和显现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住房改造资金补助分配的不公平直观明了,而不同村民享受不同的基础教育不会立刻显现出差别,通过时间的积累,不同知识素养的培养结果才会显露出来。在我国农村有地位,有关系的村民会占用更多的公共资源,从事多种生产赚取利润。而村内的贫困家庭,受教育水平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投入少、没有技术、收入微薄。此外,子女接受教育的投入,家里老人的养老医疗花销,加重了普通农民家庭经济负担。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均衡使富者越富,穷者更穷,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不利于构建社会良好风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高,表达利益诉求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对于很多村庄内部基本公共资源的分配,村主任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特权现象突出。这些特权现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等冲击了现代政治文化观念,不利于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制约乡村经济振兴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贫困农民家庭以及弱势群体不能同富人和其他阶层接受近乎相同的基础教育和就业培训,使得他们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并且留不住乡村治理人才创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而制约了乡村经济振兴。

三、造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分配的决策机制不科学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没有过多的实质性权力。现实中,农村基层组织需要应付上级的事多于村里的事情,组织内部的治理和管理不善,因此国家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很难有效执行和落实。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分配方面,基本上采取“白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强制性、统一性。村委会在分配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缺乏与农民沟通的意识,广大村民不能有效的参与、监督、表达利益诉求。

(二)传统的道德和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农村的行事原则是亲疏原则,农民的行为方式是以与自己的亲近程度决定的。我国部分地区的村委会具体分配旧房改造补助、低保的评定、公共用地的建造出租等都受到了亲疏原则的影响。村民虽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忍气吞声。大部分贫困的村民及弱势群体深受“小农思想”的影响,依旧依赖传统的农耕方式,每天忙忙碌碌在田野上,收入微薄。在生病时选择就医,为孩子选择教育时,花费的多少是影响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领域,投保人可以选择自愿投保的前提下,高收入的群体,参与积极性低,更倾向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商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农民自愿参保,而且缴费年限比较长的保险,必然会面临如何维持广大农民长期参加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现实生存环境的制约,大部分农民更注重眼前利益,尤其是16到40岁的人,他们对长期缴费的意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参保,中途中断或退保的可能性都很大。

(三)部分村干部思想落后

在我国农村,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低,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思想陈旧落后,不严格依法办事,滋生特权现象,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推广。不少村干部对村委会的性质和职权认识不清,依然采取强迫命令、包揽一切的管理方式管理乡村,对发展基层民主持怀疑、抵制态度,不依法办事。在我国乡村社会,村干部用人情来维持选票交易,为了维护村内秩序的稳定和村领导的地位,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职权回报自己的小团体和亲朋好友,并小恩小惠的安抚村民的不满情绪,巩固自己的利益链条,造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均衡。

四、推进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质上是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资源在区域、城乡、不同群体之间再分配,对原有不均等状态的纠正与调整。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革,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逐步推进。

(一)实施精准扶贫,缩小村内贫富差距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还体现在:不同群体之间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如窮人和富人之间、男女性别问和不同年龄分段问等。针对我国农村的贫困、地位、人脉等因素影响村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要贯彻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后,随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会提升,人脉也会广泛,逐渐缩小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同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村干部要带头进行开发性扶贫,很清楚明了的指出致富路,改变以前只在过节时,向困难村民送袋大米、白面,并给200元钱。村领导带头组织一个扶贫小组,由本村有地位、有人脉的村民、有知识的年轻人、有头脑的地地道道的当地村民等组成。根据困难群众的自身情况,一起想致富的点子,帮助引入新品种和新技术,创新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电商的形式,打造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并对贫困村民进行通俗直白的培训学习,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探索出增加收入的切实可行的路子,增强村内的贫困村民以及弱势群体自身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但政府的干预要谨慎而节制,否则“精准”不当,搞坏了一摊子。实施精准扶贫,缩小村内贫富差距,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物质保障。

(二)加强村民教育,提高村民素质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推广和供给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依靠政府,另一方面得靠村民自己。在推进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要明确自我改善的主体是村民,那么在这个改变上政府应该还权于村民,政府只是辅助者而非主导者。“均等”并不意味者政府全权包办,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关键要提高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运用典型事例,纠正、教育、惩戒村干部“暗箱操作”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农民进行了民主和法治宣传教育。我国要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作为培育民主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实践中,关于村庄公共事务及关系到村民重大利益的决策制定,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切实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让村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民主、法治、公平的甜头,逐步改变“官本位”等落后的传统道德和文化观念,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在我国农村,通过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增强村委会落实分配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的透明度,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首先,要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构建良好的民主监督环境,落实村务公开,避免权力寻租,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其次,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成立有关的监督小组,对用于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和具体分配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财务公开制度流于形式。最后,要对不合理的个人决策追究责任人,积极引导鼓励村民进行民主监督的热情,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可以通过对村庄公共事务的民主监督,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

中共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必须“保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改善。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着重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持续贯彻“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统筹城乡发展。

猜你喜欢

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主要矛盾均等化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补齐哪些短板
搞好基本公共服务,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思考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析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