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理念下,淮安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8-12-05于志英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服务体系构建

摘 要:本研究人员通过对淮安市263位居民实证调查,其中有57.03%的居民认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其中48.67%的居民对我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是满意的。淮安市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力度,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工作科学性,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培育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一、“健康中国”理念

健康在《黄帝内经》认为应该是“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残缺。”

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2017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二、淮安市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淮安市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目前我市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和主体主要有三种:医学、教育和社会。医学服务主体主要是医疗卫生系统: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由于精神科和心理科专业医生人员不足,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是有精神疾病的人。学校教育系统,目前驻淮高校都按教育厅要求的1:3000的师生比,配有训练有素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心理健康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中小学校,目前很少有学校配备专门心理健康教师,一般由普通教师兼职。社会主体主要是:社会机构:以个人开业营利为主的个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主要服务一方面是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提供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培训服务,另一方面,针对有心理需求的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民政项目:民政帮扶部门,针对失独家庭、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这些服务的执行主要由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申请承担,大部分项目主要是通过开展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走访家庭,提供服务。社区街道:部分街道办的社区配备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其教育形式主要是出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板报,发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册,做的好些的是请相关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做心理健康专业讲座,并提供部分公益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和大学城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形成共建服务关系。但大多数的社区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有的社区为了应付检查在会议室门上加个心理咨询室的牌子,流于形式。

(二)淮安市心理健康服务存在问题

第一,各个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医疗、教育和社会机构,各自为阵,不能形成有效体系。

第二,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缺乏,现有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据2017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淮安市市区常住人口总量为307.69万人,而目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咨询员证书的人才2000人左右,而这2000人里能做咨询的大概只有不到一半人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心理健康服务不接地气,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群众需求不匹配。

三、淮安市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80余名淮安市各區居民进行了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共回收278问卷,去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占94%。

(一)问卷调查受访人员构成情况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比例分析其中性别方面男性占44.11%,女性占55.89%;年龄结构为18岁以下的占3.04%,18-30岁的占12.93%,31-40岁的占49.05%,41-50岁的占28.90%,51-60岁的占3.8%,60岁及以上的人数占2.28%;学历方面初中及以下的占30.42%,高中、中专学历的占28.14%,专科的占16.35%,大学本科的占22.05%,研究生占2.66%;职业分类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占23.19%,生产企业单位人员占9.89%,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4.83%,农、林、牧、渔生产人员占3.42%,离退休人员占3.8%,军人占0.3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占3.42%,农牧民占6.08%,其他从业人员占34.6%;月收入方面,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15.21%,月收入2000-3500元的占30.8%,3500-5000元的占29.28%,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占24.71%。

(二)淮安市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情况

在263个居民中对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是认知,认为健康是身心都健康的占88.97%;只有2.66%的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精神病,认为心理健康重要的占32.32%,认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占57.03%。对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方面,36.12%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健康,61.60%的人认为总体健康,1.14%的人认为不健康,还有1.14%人不知道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对周围人寻求心理援助的看法方面,认为主动求助的人有精神病的占2.66%,89.73%的人认为主动求助的人是正常的,认为不正常是占7.60%。

引起心理困扰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人际关系方面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邻里关系;压力方面主要有工作、经济、情绪、自身素质方面。遇到心理困扰的排解方法主要有:向亲人朋友倾诉、找各种方式发泄、转移注意力、闷在心里、找居委会街道办相关工作人员、去医院心理门诊或找社会心理咨询机构。

(三)街道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及群众满意度

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方面,20.91%的人认为经常有,56.27%的人认为偶尔有,22.81%的人认为从来没有。举办心理健康方面活动,有8.37%的人认为经常有,45.63%认为偶尔有,46.01%认为从来没有。社区心理咨询专门场所建设方面,20.53%的人认为有固定心理咨询场所,62.36%的人认为没有专门场所,有17.11%的人认为有心理活动场所但是和其他功能室共用的。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满意度方面,10.27%的人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非常满意,38.40%的人是满意,23.19%的人是不满意,还有28.14%的人不知道。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有16.35%的人认为非常需要,52.85%的认为需要,25.10%的人认为没想过,5.7%的人认为不需要。大部分人希望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为人际沟通指导、学习技能指导、情绪压力管理、青少年和老人心理健康指导;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专家讲座、个体团体心理咨询服务或心理热线电话等。

四、“健康中国”理念下,淮安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当前各种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居民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来自人际关系、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压力让每个城市都有部分居民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居民是我国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健康中国”建设水平。

淮安市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指由淮安市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淮安市居民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探索淮安市要构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明确行政主体,设立分工协调机制

首先,领导在意识上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其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牵头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相关政策,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目前,我市服务的主要模式是医学、教育和社会三个方面,医疗系统主要负责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教育系统主要负责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咨询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社会方面也出现大量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政府牵头要把这三大系统整合起来,分工协作,形成系统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另外,政府要在人、财和物方面投入相应经费和保障,保障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正常运行。

(二)进一步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力度

社区是居民心理健康宣传与服务的主阵地。街道办社区是政府工作最基层的单位,生活中直接与居民发生互动联系的一个组织机构,其心理健康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管辖范围内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社区应该和医疗系统建立绿色通道,如果社区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人员,要主动向相关医院精神心理科通报,医院负责治疗,社区心理服务负责康复和维护。目前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大量缺乏,社区可以和当地的教育系统联系,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服务地方的功能,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同时,政府应该加大人、财、物的投资力度,帮助社区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三)重视科研,进一步提高工作科学性

政府要重视科学研究,在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工作科學性。政府可以组织高校、医院和研究所等具有科研能力的部门中相关学科的专家开展跨学科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经验调查,基于科研成果加强对各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导,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

(四)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

目前,淮安市居民的常住人口为300多万人,而有资质的并能提供专业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才几百人,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构成,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是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培育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目前,淮安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机构较多,政府对这部分机构的监管和培育严重缺乏,这些机构各自为阵,人员素质和服务技能良莠不齐。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虽然是政府统筹,但可以通过培育和监管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将社区的具体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外包给这些机构,发挥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侧供给作用。

地方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首先要是身心健康,才能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已经指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淮安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市场与政府协同等方面有所创新,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为居民的心理健康,为社会和谐发展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05):257-261.

[2] 周喜华.城乡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6,36(03):140-142.

[3] 张斌,杨凤池.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07):848-852.

基金项目:文章为淮安市社科联研究项目“‘健康中国理念下,淮安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成果,项目编号:C-18-64。

作者简介:于志英(1976- ),女,江苏人,硕士,讲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服务体系构建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