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文化德育功能论析
2018-12-05张伟
摘 要:道德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红色文化是重要的德育资源。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渊源,挖掘红色文化德育价值,调动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子,才能更好的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德育教育
习近平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重要旗帜。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毛泽东将红色文化称为“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习近平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且极具传承价值,理所当然应在德育中发挥育人、立德功能。
一、红色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长期占据重要位置。它即是勇敢的浓缩和诠释,是幸福安康的象征,更代表积极向上、创新革命的生活态度。自炎黄二帝开始,红色就成为华夏子民心灵的灯塔。漫长的历史更迭和近代的革命斗争积淀出无法磨灭的中国“红色情节”。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移植国外先进文化形成的文化现象。
(一)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形成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红色文化形成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属于文化移植的范畴。但是,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是偶然的,是当时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诸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中国人的代表“请”进来解决中国当时革命遇到的难题的。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自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的民族精英也在不断探索中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几十年的革命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斗争理论学说融入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中的经济理论、军事理论、党建理论和文化理论。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就没有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红色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实践基础
文化从本质讲是思想的表现形式。时代性、地域性和社会性决定了文化的性质。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必然承载着特定的历史,铭刻着时代的烙印。红色文化孕育在革命斗争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和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主义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甲午海战打破了依靠改良让中国重新强大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全部都失败了。一次次血的教训告诉历史,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农民阶级的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对中国的未来展开了革命探索。复杂的国情,错综的矛盾,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同时,也为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条件。
(三)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红色文化存在的形式主要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三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红色物质文化如领袖故居、烈士陵园、战场遗址等各种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精神文化主要由传统文化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三者组成。传统文化精神是指中国历史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民为邦本等;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时代精神如载人航天精神、新贵州精神、黄大年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优质资源;第三种是红色制度文化如涉及到土地改革的《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军队制度的“三湾改编”;1928年1月起草的苏维埃政权的第一个政纲《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等。这三形式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红色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给人带来最直观的视觉效果是载体基础,精神文化则侧重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层面的提升。
二、红色文化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融合
文化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德育教育。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蕴含着育人的功能。事实上,红色文化从一产生就融入了道德因素,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融合。从上海红船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到“三湾改编”,从西柏坡精神到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取得的成功都离不开革命实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交融。
(一)红色文化是优质的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一般分为内容资源、方法资源、路径资源等。它们是德育教育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礎。这些资源只有进入德育过程,才能实现其价值。红色文化属于德育内容资源,富含优质的德育因子。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传承,展现了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其内容丰富,形式鲜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强大的德育功能。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相融合,经过数十年的传承也被赋予更多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丰功伟绩永远是教育国人的最佳素材。
(二)红色文化教育是有效的德育模式
德育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新时代,我国的国情和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德育的需要。红色文化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与德育相结合,创新了德育形式,逐渐成为理想的德育模式。
红色文化承载的信量大,内涵丰富,直观生动,具有强烈的精神效应:从实践意义角度讲,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实践完美结合形成的优质文化。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昭示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地升华到新高峰。”从理论角度看,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传导的因子符合德育教育的内容、任务、目的和原则,并贯穿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在这一大背景下和大前提下,德育与现实生动的红色文化相结合,丰富了德育教育相关理论内容。
三、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红色文化是优质的德育资源,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强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红色文化经历了硝烟战火,见证了共产党的诞生和新中国的成立;红色文化经历了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新时代,红色文化必将见证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现在的强大,中国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几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拼搏、浴血奋战拼出来的。所以,红色文化是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人民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有助于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升人民群众的凝聚力;有助于人民群众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感。
(二)理想信念的强化功能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一定会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加强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这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红色文化从一开始就与理想信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如马克思所说价值是指具有某些特定属性的客体满足于主体某中需求的意义,而红色文化的价值之一体现在理想信念强化和教育功能。我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正如朱熹所言:“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但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长期生活、生产和学习中形成、发展。邓小平说过,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源动力就是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正是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才会经受住种种考验,不断发展壮大。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岁月;凝聚了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蕴含了革命先烈的高尚品德和英勇无畏的作风,是重要的理论资源,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材。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之一是红色文化。习近平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独立自主、民主富强一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面对中国未来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党的七大做出重要决定,要建设一个独立自主、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关于爱国、敬业、诚实、友爱等英雄事迹在红色文化里更是举不胜举,它彰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团结互助、顾全大局;彰显了人民艰苦朴素、勤劳勇敢、诚实信用;彰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正义、与人和諧相处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理论延伸,它能够影响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使人们自觉追求国家富强、人民民主、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因此,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耦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外思潮无时无刻不想趁虚而入,意图扰乱国民的视听,破坏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信仰,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聂华瑞.论红色文化的功能[D].河南师范大学,2013(05).
[2] 朱桂莲,李晶.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06).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1.
[5] 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7] 李琴.利用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8] 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以广西为例”的最终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Y2016YB00;文章是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易班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GXGZJG2016B122。
作者简介:张伟(1981-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