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8-12-05马欣欣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成员施加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民族精神教育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下一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民族精神教育;理论;实践
一、民族精神教育相关概念探析
研究伊始,我们先来清晰地界定文章所涉及的几个概念,如对“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几个相关的基础概念进行内涵与外延的框定和解读,以便更清晰的认识研究对象,更好的把握研究对象的规律性与特殊性,为下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民族精神”的理解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风云变幻和朝代更迭,但始终生生不息,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以来不曾被变易、不曾被湮没的伟大而常青的民族。究其根源,是它拥有一种宽大包容、不断更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词产生于18世纪开始的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中。德意志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人士竭力倡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维护,由此延伸而形成了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概念。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德意志知识分子认为,Volksgeist指一个民族的禀赋,它伴随着民族与生俱来,由于每个民族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等的不同,因此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之处。为了不断挖掘德意志民族的禀赋,德意志的知识分子们从民族文化、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入手,发现其区别于他民族的特色,即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赫德尔、莫泽尔、哈曼、黑格尔等纷纷对民族精神进行了阐发,其中以黑格尔的阐述影响最为广泛。黑格尔对于民族精神的闡述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他对于民族精神的阐述具有主观主义的特征,因此,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但民族精神一词的提出为世界上各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独立和统一提供了思想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主要反映在:其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鼓舞,在对抗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民族精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马克思在谈到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与犹太人解放问题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精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二,他们认为生产劳动是民族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民族精神来源于生产劳动,也在人民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发展。其三,实现了民族精神的具体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解放的基础是阶级的解放,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民族精神与共产主义事业联系了起来。
列宁对民族精神的阐释与马克思恩格斯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继承与发展。列宁使用了与民族精神相一致的概念或术语表达了他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列宁将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联系起来,他认为民族精神是具体的,对自己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热爱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列宁对于民族精神的阐释不仅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还反映了阶级分析、辩证分析等对待民族精神的基本方法。
普遍来说,国外学者主张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以及语言体系的不同,西方社会对于包括中华民族精神在内的各国民族精神的研究有着两种基本的分支和理论出发点,即:“nationalism”和“ethnicity”。“Nationalism”,在学术上被国内普遍译为“民族主义”或者“民族性”。西方学者中开始真正从民族性的高度研究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学者首推大卫·休谟。大卫·休谟在其有关民族性的论文中着重分析和说明民族道德相对于法律的规范作用。
在近代中华民族一再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欺凌,民族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之后,由于中华民族的觉醒而使民族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精神”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章题目上是1904年刊物《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民族精神论》一文。自“民族精神”的概念引入之后,学者们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他们纷纷阐述了自己对于民族精神的认识。梁漱溟先生把民族精神看作:“其一是渐渐凝固的传统习惯,其二是从中国文化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较高之精神。”钱穆先生认为:“民族精神,乃是自然人和文化意识融合而始有的一种精神,这始是文化精神,也即历史精神。”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张岂之认为民族精神包括“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和‘会通精神”。宋志明、吴潜涛认为,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包容和谐的精神、利群爱国的精神、崇尚统一的精神、坚忍不拔的精神、克勤克俭的精神、注重道德的精神、务实乐观的精神、民为邦本的精神”九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中学者郑师渠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德行与特质的集中反映。”在党的文件中明确定义民族精神是在十六大报告中,其中将中华民族精神总结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指导,但是这一概括是根据当时情况对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方面的概括,因此不应也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不断凝练民族精神,不断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
综合上面学者们对民族精神的阐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受到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反映中华民族在这一时代的精神特质。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广义上的民族精神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时代相符合的积极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民族精神可以指某一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类群体的精神,也可以指一国之内的全体人民,即与国家概念紧密相连的民族精神,文章中我们所讨论的是后者——中华民族精神。所以文章所指的民族精神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与时代相符合的积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力量,具有强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
(二)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解
对“民族精神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建立在对“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在中国,《孟子·尽心上》中首次提到了“教育”一词:“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西方,“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意思就是内发之意,即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被教育者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关于“教育”的本质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经验得以传递与继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教育是通过社会化塑造,增进技能、提高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活动。例如,杜威认为“教育是通过社会化的活动形成异于质朴的思维和生活的新方式”。分析了“什么是教育”,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什么是“民族精神教育”进行分析。 文章所讲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指党和国家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使民族成员保持高昂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与时代相符合的积极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进行内容的传授、内涵的领悟、行为的规范的实践活动。
二、对民族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意义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得到了丰富而生动的体现,民族精神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凝聚人心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在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梳理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深入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价值诉求
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凝聚人心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从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到“三大自信”彰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对象覆盖等很多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认知对行为具有指引作用,要实现民族精神教育在历史中继承、在探索中创新、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必须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的挖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场景中描述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民族精神教育理论提供借鉴。
2.当前视野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
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范式和视野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转换而转换。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宝库,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延续光大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民族精神对民族成员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这种激励功能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化得以实现。发挥民族精神的激励功能,既要依靠民族精神伟大传统的日常熏陶,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培养。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我们结合时代特征与教育任务的变化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中既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又蕴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民族精神教育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是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改革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是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部分,这些矛盾长期积累、悬而未决,改革的阻力之大,形成改革共识之难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民族精神教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支撑。经历了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既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又有着近代的屈辱过去。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而不断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就是我们最大的梦想。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将更好的将全国人民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我们根据需要把握教育环境与教育形式的变化,使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来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各代领导人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各代领导人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加以阐述。
(一)新民主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用爱国主义团结各族人民,提出与发扬了实事求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湘潭大学的吴敏琦在他的论文《毛泽东与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民族精神的现代性转换,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例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改造中国传统的 “经世致用”精神,从而提出了实事求是精神,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传统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在极为艰苦的斗争条件下,毛泽东倡导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思想主要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
综合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运用到民族精神教育中,做到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与时俱进,比如爱国爱民的精神和英勇奋斗的精神蕴藏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等精神品质蕴藏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求真务实精神、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第二,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的实事求是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用民族精神教育来团结全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如在《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中,都用民族精神来凝聚人心,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勇敢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开拓创新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历史。学者任民将邓小平民族精神教育思想概括为民族的务实精神、民族的创新精神、民族的改革精神、民族的开放精神、民族的自强精神、民族的法治精神、民族的重德精神、民族的人本精神、民族的和合精神、民族的科学精神、民族的民主精神、民族的爱国精神。有研究者认为,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想包括基础维度、拓展维度、核心维度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爱国论、和平论以及复兴论。
综合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第一,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第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华民族精神获得新生。第三,强调独立自主精神。第四,提出了“五种精神”。第五,弘扬民族精神,实现四个现代化。第六,用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七,“一国两制”的提出为推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第八,用民族精神教育人民,培养“四有”新人等。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繁荣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并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总结,主要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总结和肯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精神。第二,总结了中国革命时期锻造的革命精神并提出继续弘扬革命精神的要求。第三,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且提出要坚持与时俱进将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相结合。第四,将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时代精神纳入民族精神的宝库,为民族精神教育加入时代性的内容。第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六,重视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调新媒体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学者们对江泽民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的论述,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第一,准确而清晰的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第二,将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涌现出的时代精神增添入民族精神的宝库。第三,指出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第五,指出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第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继承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总结,主要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理论的层面,总结与概括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例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等;第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涌现出的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进行了提炼与总结;第三,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合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江泽民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民族精神的智慧结晶。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民族精神注入时代活力。第三,强调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四,强调弘扬长征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进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我们越来越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只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些都更加需要民族精神这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提供精神支撑。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理念。但由于时间关系,到目前为止,对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学界还没有完整的论述。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一时期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中国梦”是现阶段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第三,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精神,是对传统勤俭节约精神的进一步弘扬。第四,将法治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液中。第五,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第六,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焦裕禄精神、两路精神等。第七,进一步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四、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也积累起了丰富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從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待民族精神教育;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国家理想树立与社会价值塑造相结合;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强调理性爱国教育等五个方面。深入挖掘和系统提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既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有利于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文章系山东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DFXJ05。
作者简介:马欣欣,山东政法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