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发展策略再思考
2018-12-05傅蕾蔡金芳
傅蕾 蔡金芳
摘 要 开放大学是服务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办学系统是开放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开放大学办学系统面临着学生数量下降、市场应对不足、办学凝聚力下降等问题。协同参与、共建共享是解决办学问题、推进办学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借用服务科学中价值共创的理念,探索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协同发展。价值共创理念下,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建立总部与部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多边关系,办学主体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在资源整合、交流机制、制度建设等要素上,通过事前准备、信息沟通、共同开发、支持反馈等共创过程,通过发挥联合优势、提升满意度来实现扩大开放教育规模、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度的办学目标。
关键词 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发展策略;价值共创;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 G7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6-0047-06
开放大学是以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优质为核心理念,面向全社会成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多模式办学和混合式学习、服务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2012年,我国在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2016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办好开放大学要求与措施,提出要“完善办学系统”。办学系统是开放大学的重要核心和实施远程教育规模化办学的重要保障,是开放教育生存的基础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在共享时代下,如何更好建设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仍是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的某些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3]。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指的是开放大学基于办学目标的实现,由相互联系的办学机构按照一定原则、结构而组成的组织体系[4],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因国情、文化、环境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如英国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由总部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组成,实行的是纵向垂直领导,即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都是由总部直接派出,教学院、系、研究所以及学习中心作为基层组织负责学校总部各项决策的实施和运行[5]。美国凤凰城大学办学系统由总部、网络培训中心、分校或学习中心组成,在各区租用校舍,成立学习中心,面向市场,机制灵活[6]。迪拉·甘地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由总部、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组成,地区中心与州政府合作,并由总部授权自治[7]。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办学系统由总部和学习中心组成,学习中心由大学直接管理,人员、财务都由学校直接控制[8]。
我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系统,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即在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开放大学、地级开放大學、县级开放大学的办学系统中,各级学校由政府主办,行政上接受当地教育部门主管,教学业务接受上级开放大学指导,具有科层制和二元交叉管理的特点,是一种松散式的耦合结构。这种模式在“学历补偿”和“文化补习”时期,充分体现了科层制所带来的“稳定、严密、有效、精确”的优质,通过自上而下的资源供给,在短期内满足群体的同质性学习需求,保证了开放教育的办学规模和社会贡献率。但是,随着“学历补偿”时代的结束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市民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教育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开放大学办学系统遭遇了一些困境。首先,学生数量下降。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来源不受任何国家计划的制约和行政权力的干预,是自主选择的行为,因此,学生数量也是不固定的,并且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英国开放大学自2010年起学生人数开始下降,韩国国立开放大学从2000年初报名人数和注册学生数减少,美国凤凰城大学因人数下降而削减财政投入,泰国苏可泰大学的学生数也逐年下降,我国的开放大学也不例外。其次,需求应对不足,专业更新的缓慢,与“互联网+”时代对接的不及时,难以实现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难以做到区域化发展的“量体裁衣”。第三,办学凝聚力下降。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中出现了举办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的办学,缺乏品牌认同感和心理所有权等。
针对当前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价值共创理论在其观念共创、过程共创和价值共享等方面为开放大学走出困境提供新思路。
二、价值共创理念概述
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主要存在于服务经济学的研究中,是在Lush和Vargo提出的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 dominant logic)的基础上提出的。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good dominant logic)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value-in-exchange),认为企业和顾客在价值创造中独立扮演着不同角色,企业创造价值并在价值链上线性传递给顾客,顾客是价值使用者和消耗者[9]。但是价值共创理论强调使用价值(value-in-use),认为生产者不再是单独的价值创造者,消费者也不再是纯粹的价值消耗者,而是与生产者互动的价值共创者(value co-creator)[10]。
以早期服务主导逻辑为基础,价值共创研究拓展了多个理论视角,包括服务逻辑、服务科学和服务生态系统视角。整体来看,顾客体验、服务主导逻辑(早期)、服务逻辑视角主要关注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二元关系,而服务科学和服务生态系统视角则关注多个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关系[11]。目前,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范式下,服务生态系统视角因其充分考虑现实环境中的多种交互因素,如社会力量的影响、价值创造双方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角色等因素,而被广为接受[12]。服务生态系统以“参与者-参与者”为导向(actor to actor,A2A),一个由资源整合者通过共享的制度安排和服务交换的相互价值创造而连接的相对独立的、自我调节的系统[13],认为服务是交换的根本基础,价值是由多个参与者共同创造,一切社会和经济参与者都是资源整合者,价值共创通过参与者创造的制度和制度安排来协调[14]。服务生态系统强调资源整合、服务交换、互动和制度[15],认为价值共创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中发生互动:微观层是个体的二元结构和活动,企业和顾客是核心;中观层是中等范围结构和活动,关注组织、产业和品牌社群;宏观层是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活动,关注整个社会参与者,三个层次结构和活动不固定和绝对独立,相关层次的互动会随着时间而演进和变化[16]。价值共创理念中,价值不仅仅包含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包括体验价值、情境价值、社会情境价值和文化情境价值。价值是在服务系统成员互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创造,因此强调使用价值;并且价值由系统的环境情境所决定,因而又强调情境价值[17];同时考虑更多社会情境影响,可采用社会情境价值来描述创造的价值[18];再加上对微观、中观和宏观多层次的文化制度的关注,由此拓展到文化情境价值的关注[19]。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日益发展以及网络经济与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价值共创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的核心内容。价值共创会产生价值增值[20]、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绩效、提高创新力、塑造品牌、密切与消费者的关系[21],也有助于消费者享受共创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提高满意度[22]、增加心理所有权等[23],是共享双赢的一种策略[24]。
三、开放大学系统办学迫切需要价值共创
由于时代变迁、办学定位、发展模式以及面临的困境等,开放大学需要引入价值共创观念来破解发展问题、发挥办学优势。
(一)时代变迁需要协同参与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5]。首先,社会的变革更深刻、科技的更新更迅速,资源的增长更快速、观念的引入更多元,人们的岗位技能适应、综合素养提升等都促使个体产生更多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需求体现着时代特征,因此改革应跟上变化、顺应时代、满足需求。其次,在日趋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创造不再是某一个机构或者某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需要协同多方的资源与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发展的新理念,即要求互联互通、互促互进,让所有社会成员(非一部分人)对发展成果(体现为社会各方面财富)的共同享有[26]。价值共创理论下,发展与改革不再只能依靠生产者单方面进行,而是需要在与消费者或者更多方的共创中实现,以此创造的价值,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更体现时代特色。
(二)办学功能需要共建共创
开放大学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细化了开放大学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即“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广泛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和各类培训”。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区域,单靠一所开放大学是无法企及的。上海开放大学的数据显示,93%的学生在系统分校学习[27]。因此,开放大学办学功能的发挥需要全系统的共同参与。改革与创新的动力与活力,学习者与社会的需求采集,仅仅依靠国家开放大学或者省级开放大学是不可行也不可取的。《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推进办学组织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开放大学办学系统要遵循“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构建社会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开放性的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因此,开放大学的功能发挥需要办学系统,办学系统的良性运作需要价值共创,坚持共同的办学目标、在不同区域与层级水平上发挥作用。有研究指出,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建设依然需要依托电大系统,但是不能依赖电大系统,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改革,需要引进共创理念实现改革[28]。
(三)发展困境需要路径突破
开放大学的建设与个体发展、城市建设、社会进步紧密相关,充满了无限的前景,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当前的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依然是单向传输模式,即总部建设资源、建立标准,分校使用资源、执行标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这样的办学系统运行模式,在学习需求尚未分化的阶段,如“学历补偿”时期,有效满足了同质性的学习需求。但是,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由于资源开发只有总部单一来源,因此在专业设置、资源更新方面,更迭比较缓慢,乃至于十几年不变,不能及时回应社会需求。由于资源使用的统一性,必然难以兼顾区域发展的独特性。以上海为例,松江区的支柱产业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松江分校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希望提供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但总校只有机械工程专业,难以契合区域特殊需求。此外,正是因为单向传输导致的办学专业发展落后、区域服务适切性下降等问题,进一步造成办学系统凝聚力下降,削弱了组织成员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29],无形中降低了竞争优势。例如在上海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调研中,90%的分校反映当前的系统凝聚力有所下降,“制定激励计划”和“重视系统建设工作”在办学系统建设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分别列第一和第二位。可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需要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价值共创的方式突破当前困境,各办学主体之间形成积极良性高效的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开放大学服务大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会价值。
四、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价值共创路径分析
根据当前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和模型,本研究提出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共创的观点,本质上打破以往的系统内部单项传递的关系,建立总部与部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双向连接关系,见图1。在主体上以总部与分部为中心的一切参与者,在目标上助推服务学习型社会的更快实现,在要素上包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资源整合、交流机制、制度建设等多个板块,在过程上划分为事前准备、信息沟通、共同开发、支持反馈四个环节。
传统模式辦学价值共创办学
图1 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价值共创关系对比
(一)办学系统共创价值的目标
开放大学办学系统进行价值共创,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开放大学的办学目标,从宏观而言,是为了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从中观而言,是为了服务开放教育事业发展;从微观而言,是为了服务个体素质提升。教育通过个体发挥作用,无论何种层面的目标,开放大学都是通过服务个体的成长实现办学目标。学习者的劳动技能、综合素养提高了,就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每个区域的水平提升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脚步就会加快。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规模与数量,直接体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率与社会贡献度。在当前教育可选择性空前多元的情况下,唯有过硬的办学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投入开放大学学习。研究显示,价值共创可以创造联合优势与提升满意度。联合优势包括配合优势、创新优势、效率优势、柔性优势和质量优势等五个方面,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提升办学质量[30]。用户满意度包括经济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两个方面[31],包括开放大学对个体、区域以及社会的实际效用和口碑评价,提高开放大学的接受度。因此,发挥联合优势、提升满意度是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直接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度的长远目标。见图2。
图2 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目标、主体与要素
(二)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主体
目前,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是二元管理结构,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分别隶属不同的组织,是一种松散式的耦合结构。此种办学结构,属于历史顺承产物,自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以来,办学系统就采用此种运作模式,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办学系统路径创新,是建立在不打破现有办学系统架构的基础上的。
在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视角下,共创的主体不再是价值创造和价值销毁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同生产的合作关系,这样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还包括服务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因此,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主体是以总部和分部为中心的一切参与者,具体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是指总部与分部的每个部门与每个工作者;中观层面,是指视总部和分部分别为整体,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共创;宏观层面,是指总部和分部作为社会系统一部分,事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机构、组织的参与者,如当地政府、企业、个体等。见图2。
(三)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要素
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资源整合、服务交换、互动和制度被视为共创的要素。结合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特征,可在资源整合、交流机制、制度建设等要素上开展共创。开放大学办学业务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板块,资源整合可发生在专业开发、课程建设、项目开拓和基地共建等方面。如在专业开发方面,突破总部单方面申报专业的模式,分部可以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优势,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向总部提出专业申报的意愿与现有条件,总部通过专业申报的途径,双方共同进行新专业开发。新开发的专业辐射整个办学系统。又如基地共建,总部与分部、总部与企业共同投入人力、财力建设实训基地,这一基地可被开放大学系统或者共建企业所共同使用。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交流机制包括信息、技术、人员等内容。如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部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共享、人员流动锻炼等,学校与政府需求的信息沟通,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技术开发等。制度在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被视为是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因素,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制度建设,不仅是指总部与分部的办学协议,还包括各种业务开发及实践过程中,各方参与者的权利与责任。见图2。
(四)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过程
狭义的价值共创,专指发生在产品或服务使用与消费阶段的使用价值共创[32]。然而,现有实证研究大多以广义价值共创作为研究对象,即产品或服务设计、生产和消费等环节,通过共同采取创意、设计和其他自主行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进行的互动和合作[33]。也就是说,价值共创发生在任何阶段。Kellogg和Bowen提出的价值共创四维度法,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将顾客参与划分为事前准备、信息交换、建立关系和干涉行为四个方面[34]。根据开放大学的办学特点,将办学系统价值共创的过程划分为事前准备、信息沟通、共同开发、支持反馈四个过程。
图3 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价值共创过程
事前准备,主要指双方的规则约定、建立关系与办学基础。在一个相对自由与松散的组织中进行共同创造活动,需要构建各成员都认可的规则[35]。因此,签署办学协议,了解双方权责是价值共创的首要条件。事前准备还包括良好的办学基础,分部的办学特色、企业的资源积累、政府的政策支撑等,因为系统办学中的共创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项目等业务内容,要创造更高的价值,需建立在双方已有的办学基础之上。
信息沟通,主要指社会需求与系统需求的信息沟通。开放大学在服务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对社会需求的发觉更敏锐,专业、课程等设置更加个性化,面临着不确定性。因此,总部、分部、企业、政府的信息沟通,是精准服务当地区域发展的必然环节。办学组织现有的资源、政府或企业的需求等,都需要在沟通中实现信息对称。有效沟通,需要建立一定的沟通机制,前期信息交换、中期阶段进展等,都需要通过顺畅的沟通流程、正式的会议调研或非正式的座谈交流等形式实现沟通。此外,信息沟通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行为,交流互动本身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应该得到重视[36]。情感上的认同能够激发更大的管理效力和创造潜力。
共同开发,主要是知识、人员、财力等方面的共同投入。这是区别于传统的办学系统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破除了总部拥有开发权,分部、企业等持有使用权的模式,让分部、企业、政府与总部共同成为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共同投入人员、技术和资源。对于总部发起的项目,邀请分部、企业和政府人员共同参与,利用参与各方的先进技术与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创造新资源,并进行资源流动,推动参与各方的实力。共同開发的业务,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优势,还能够提高参与方的心理归属感。
支持反馈,主要指价值共创的全程中,总部对分部的支持与反馈。这里强调的全过程和“对称性”角色,即双方的共创不仅发生在产品开发阶段,同时也要发生在产品消费阶段,顾客不仅要参与企业的创造,企业也要参与顾客的产品使用[37]。总部要参与到分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追踪了解落实情况,获取分部的反馈,对分部进行专业化指导,共同改进业务,提升业务价值的释放力度。共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过不断的循环和重复逐渐提高开放大学的服务价值,使得学员的满意度和开放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课题组.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14(6):10-22.
[2]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生学习平台[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5-20.
[3]杨亭亭.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若干基本要素的分析[J].远程教育,2003(1):37-40.
[4]余善云.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基层建构与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3):78-84.
[5]白滨,陈丽.解读英国开放大学的质量保证——访英国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专家Steven Swit henby教授[J].中国远程教育,2009(11):72-76.
[6]郭炯,等.美国凤凰城大学与我国网络学院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6):32-36.
[7]安双宏.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76-79.
[8]大卫·安南德.迈进远程教育的第五代:阿萨巴斯卡大学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4S):49-56.
[9]Ramírez R. Value Co-production 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1):49-65.
[10]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1):79-90.
[11]简兆权,令狐克睿,李雷.价值共创研究的演进与展望——从“顾客体验”到“服务生态系统”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9):3-20.
[12]Edvardsson B, Tronvoll B, Gruber T. Expanding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Exchang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ocial Constru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2):327-339.
[13]Lusch R F, Vargo S L. Service-dominant Logic: Premises, Perspectives, Possibilitie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4]Vargo S L, Lusch R F. Institutions and Axioms: An Extension and Update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6(1):5-23.
[15]Akaka MA, Vargo S L. Extending the Context of Service: From Encounters to Ecosystems[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15,29(6)453-462.
[16][17]Chandler J D, Vargo S L. Contextualization and Value-in-context: How Context Frames Exchange[J]. Marketing Theory, 2011,11(11):35-49.
[18]Edvardsson B, Tronvoll B, Gruber T. Expanding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Exchang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ocial Constru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39(2):327-339.
[19]Akaka M A, Vargo S L, Lusch R F. The Complexity of Context: A Service Ecosystems Approach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13,21(4):1-20.
[20]Atakan S. S., Bagozzi R. P., Yoon C. Make it Your Own: How Process Valence and Self-construal Affect Evaluation of Self-Made Products[J].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14,31(6):451-468.
[21]Gronroos C. Service Logic Revisited: Who Creates Value? And Who Co-creates?[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08,20(4):298-314.
[22]Buechel E. C., Janiszewski C. A Lot of Work or a Work of Art: How the Structure of a Customized Assembly Task Determines the Utility Derived from Assembly Effort[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4(5):960-972.
[23]劉建新,李东进.价值共创产品的增值效应——基于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模型[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2017(8):83-92.
[24]简兆权,令狐克睿,李雷.价值共创研究的演进与展望——从“顾客体验”到“服务生态系统”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9):3-20.
[2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6]于俊.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政府数据治理能力建设——以税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实践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148-154.
[27]张德明.开放大学系统建设:实践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4):31-38.
[28]余善云.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基层建构与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3):78-84.
[29]ROBBINS S P. Organization Theory[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0:61.
[30]Duffy, R., Fearne, A.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on Supplier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15(1):57-71.
[31]Geyskens I, Steenkamp J B E M. Economic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to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0(1):11-32.
[32]Vargos Land Lusch R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68(1):1-17.
[33][36]Sheth JN, etal. The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centric Marketing[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1):55-56.
[34]Kellogg D L, Youngdahl W E, Bowen D 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wo Frame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13,8(3):206-219.
[35]張洁瑶.创意产业组织价值共创机理及影响要素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49.
[37]Vargo S L,Lusch R F. 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36(1):1-10.
Re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nning System of Open University
——Analysis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Fu Lei, Cai Jinfang
Abstract Open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learning society and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Open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open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lack of market response, and the decline in cohesion in running schools.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and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re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solving school problem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idea, the paper borrow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 of value in service science to explor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university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 of values, the Open University System of Education establishes a multi-lateral connection between headquarters and schools, schools, and society; includes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level subjects of running schools, and integrates resources, exchange mechanism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On the other elements,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of advanc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joint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feedback, and other processes, we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 expanding the scale of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learning-based society by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joint efforts and improv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open university; school system; development strategy; value co-creation
Author Fu Lei,lecturer of 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Ph. D candidat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Cai Jinfang,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ff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