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小学德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策

2018-12-05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闫春江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灌输马克思主义德育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闫春江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中小学生更应该了解、认识、领悟、践行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有些偏“弱”。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我国社会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有的老师政治立场开始动摇,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上,出现了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落伍”的现象;有的老师过分推崇西方政治制度,片面认为民主思想的根源仅起源于西方,西方的“现代政治理论”才是最先进的,更有甚者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将体现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历史事件庸俗化、娱乐化,讲授中一带而过,弱化、否定其历史伟大意义。

(二)偏重教学形式改进,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和应用引领。新课改以来,广大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生活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下,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提高了学习成效。然而由于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对新课改的真谛理解不足等原因,造成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活动表演化、提问回答机械化。课堂教学看似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课后学生脑子空空,没有达到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理论,再由理论指导今后人生发展及日常生活的目的,失去了德育课堂的精神实质。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系统性决定了理论灌输法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以及对灌输法的理解存在偏差,忽略了中小学生的主体性,脱离了生活,在教授时出现了机械化、空洞化、教条化的倾向。同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侧重于应试,强调理论知识机械记忆,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远离日常生活,在受教育过程中难以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自然达不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同时当前德育过于依赖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充分参与,还常出现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情况,难以达到德育的连续性、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头脑中往往只是一个名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策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理论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意志不坚定、无系统理论功底的“伪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不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信念正确性、理论水平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授效果。教育者只有自己先认定所教授理论、思想是正确的,才能使中小学生相信并接受这种思想或理论,才能使教授内容来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会空洞虚假。深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让自己具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也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中小学德育教师应结合工作生活实际,加强自我理论学习,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真学、实学、巧学,成为一名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者、传授者。

(二)树立正确“灌输”理念,注重教育实效。生活化、参与化、议题化等丰富、灵活的教育方法只是手段,最终目标还是让中小学生了解、认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使他们接受内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马克思主义教育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当然,这里所说的“灌输”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建立在平等理念之上、突出中小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教育方法。灌输方法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讲授、分析,有效避免空洞式灌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是社会生活规律的理论体现。“河北高考女孩”王心仪家境贫困、生活艰难,母亲体弱多病,姥爷瘫痪在床,六口之家全靠父亲一人打工支撑,但坚强的她没有抱怨、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独立自强,以707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她的一篇励志散文《感谢贫困》更是流传甚广。王心仪的成长历程就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向,决定着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以辩证思维的方式积极看待周围事物,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需自强。二是注重结合实践锻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也是吸收和内化理论的主要方法。对中小学生有针对、有组织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锻炼活动,能够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社会生活现实问题,最终形成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如: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电子类玩具,从中领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明确实践方向。”

(三)创新方法,形成合力。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7.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互联网国家。“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抓手,大力推动互联网进校园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互联网校园全覆盖。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迅速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关注,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主阵地,因此结合新媒体、运用新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在专家指导下,以绘本、动画等新手段,创作具有现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作为授课素材。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课前、课后通过微信等网络工具,组织学生围绕某些热点事件,如美国频频发起贸易战等展开讨论,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认识问题本质。

师资培训部门要着力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新媒体素养。在中小学教师进修培训课程体系中增加新媒体素养专项,全面提高相关教师认识,掌握新媒体教学技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养成使用新媒体习惯,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庞大、持久的系统性工程,单单依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还必须充分联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师要通过“家长课堂”“家长微信群”等渠道,让家长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与子女的交流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影响子女思想发展和精神成长。另外,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家、学者、优秀社会人士,讲学授课或现身说法,或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灌输马克思主义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