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教学设计的层次感
——《比尾巴》教学片段及反思
2018-12-05屈太侠
◇屈太侠
师:谁来读读《比尾巴》的第2自然段?
生:(读)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师:它们的尾巴为什么不一样呢?
生:兔子的尾巴短了,跑起来比较方便。
生:猴子用长尾巴在树枝上荡秋千,它的长尾巴还能帮助它掌握方向。
师:最有意思的,是松鼠的尾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出示松鼠图片)你们想一想:松鼠的大尾巴有什么用呢?
生:做雨伞。下雨的时候,松鼠藏在它的大尾巴底下,雨就淋不到啦!
生:做太阳伞。夏天,小松鼠可以躲在它的大尾巴底下乘凉。
师:真有趣,有了这把大伞,松鼠再也不用为天气变化发愁了。你们再想想,松鼠还拿它当什么?
生:降落伞。有了大尾巴,松鼠下降的速度就变慢了,它就敢从高空跳下来了。
生:松鼠还拿它当被子。冬天,下大雪的时候,松鼠盖上毛茸茸的大尾巴,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
师:你看看,松鼠的尾巴作用可真大。让我们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第4自然段?
生:(读)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师:(出示图片)孔雀的尾巴好看在哪里?
生:它的颜色很多,五颜六色的。
生:它闪闪发光,像一把五彩斑斓的大扇子。
师:是的,孔雀打开的尾巴特别漂亮,因为孔雀很漂亮,动作很优雅,深得大家的喜爱。人们模仿孔雀的动作,编排出一种舞蹈叫——
生:孔雀舞。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优美的孔雀舞——《雀之灵》。
反思:一堂课,对每个教学环节,不能平均用力,必须有一个重点;一个教学环节,里面有几个教学点,也不能平均用力,必须有一个重点。重点部分做得越饱满、越充分,留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
《比尾巴》是一首浅显的儿歌,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描写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将谁作为重点来处理,是需要思考的。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看,“好像”“最”这两个词语,点名了重点所在;从排列顺序上看,作者将“松鼠”与“孔雀”排在最后,是为了突出它们的特点。教学重点放在松鼠和孔雀的尾巴,目的是为了凸显教学设计的层次感。“松鼠的大尾巴有什么用呢?”这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雀之灵》的视频补充,则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孔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