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许村古镇空间网络发展状态研究
2018-12-05李娜
李娜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0 引言
近年来,历史文化村镇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充满地域特色的空间聚落形态、人文主义气息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同时,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大量的传统村镇被改造,由于缺乏对村镇空间形式和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改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对当地文化和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这使得工业技术和传统文明之间开始产生裂缝。如何在保护古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状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改造和制度建设,是当下村镇建设的重要问题。
叶坤(2013)通过对凤凰古城街巷空间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量化分析,对古镇街巷发展进行了自上而下主导因素的全面研究。钟延芬、辛超(2015)通过计算空间深度值、整合度、智能度等变量,解析景德镇不同街区空间的关联性,进而探究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特点[1]。王洁、王惠颖(2015)通过空间布局进行线段模型、凸空间模型和视线分布模拟计算,探讨街巷空间的物理特征对内部行为产生的影响,并记录不同地点、时段人群活动特征[2]。
1 研究概况
1.1 案例选取
文章选取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许村镇作为案例代表进行研究。许村镇1996年被选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安徽六大古镇之一的许村镇,具有特色鲜明的建筑形态、空间结构,两条河流穿镇而过,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是较为典型的皖南水乡古镇。
1.2 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理论将空间形态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对空间本身进行分割形成关系图解,通过拓扑计算得出空间连接值、深度值、整合值与可理解度,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揭示空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常假定一个聚落空间的功能与形态相互具有一定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关系可以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各种组合形成的基本法则[3]。一个村镇聚落空间的形成,除了其自身的结构与形态特点,还与当地村民、来访游客的行为习惯、停留时间、以及交往方式相关,多种因素共同成为空间的形成原因与动力机制。在古村镇聚落形态的研究中,主要通过空间句法对村镇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解析空间结构发展与人类自然活动、历史成因之间的关系。本文中对许村镇空间形态的分析是基于Depthmap软件的空间轴线分析法。
2 许村古镇概况
许村镇古名溪源、昉溪、任公村。位于黟县城北20公里,东连上丰乡,南邻富堨镇,西靠徽州区,北接黄山区,面积45.1平方公里。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皖南古镇,在高阳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仍保存着大量明清建筑,如敦睦堂、三朝典翰坊、大墓祠、许声远宅等等。
村落布局和水系分布也是许村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选址采用传统“风水”理论,临水依山而建(图1),昉、西二溪交汇在高阳桥下,流入练江。古镇四面环山:东称文峰,西谓武岫,南迎天马,北依四山。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四大基本特征。至今留存着古人选址时所作的“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独特的风水态势。
图1 许村古镇风貌(作者自摄)
3 古镇空间形态
3.1 轴线绘制
笔者根据许村古镇的现状地图,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相关资料,将无法通行的道路去除,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许村古镇轴线图(图2)。将轴线图按照空间句法中轴线分析法的相关要求和原则,导入DepthMap软件,运行Node Count检查无误后进行运算,得出以下各变量分析图。
3.2 整合度分析
作为空间句法理论的核心量化指标,整合度分析的是一条轴线与其所在区域内他轴线的关联状态。数值越大表明该空间可达性越高,反之则可达性低。全局整合度表示该空间与整个区域内所有元素联系的紧密程度,数值越高表示该空间单元所处位置的可达性越高,与整个区域联系越紧密。局部整合度则表示该空间到其附近其它区域的距离。附近空间的远近需确定一定半径值后进行计算,局部整合度数值越高,表明该空间到达一定半径之内的其他空间越多。
许村古镇的全局整合度中(图4)颜色由暖色调到冷色调表示每条轴线整合度的高低。空间若在局部及全局等不同尺度上,都具有较高的整合度、显示为橙红色,表明该空间是古镇的集成核区域。许村镇全局整合度为0.5,局部整合度(图3)为1.3,人民政府门前道路在示意图中为橙色,为全局和局部整合度重合的道路,是参观古村落建筑群的必经之地,如今是商业活动密集的道路,镇政府、商店、广场等分布两侧。从全局整合度示意图中的橙色轴线分布状态可以看出,空间整体呈现三个区域相互独立、局部联系紧密的形态。由于村民临河而居,人口数量逐渐增长导致居住范围开始向外扩张,逐渐在不同区域形成小核心并修建道路进行连接,最终形成了古镇目前的组团状空间形态。
图2 许村镇轴线图(CAD绘制)
图3 局部整合度(depthmap生成)
图4 全局整合度(depthmap生成)
3.3 深度值分析
通过现状地图绘制和实地调研修正得出许村古镇的空间有效轴线共计283条,由表1可看出,深度值最大为23,平均深度值为9。表明古镇道多数呈现为自然形成的有机状态,这与古镇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由于村落形成于昉溪和升溪两河交汇处,河流穿镇而过,居民房屋沿河而建,逐渐形成与河流形态相适应的道路。7-10、14-16区域之间的轴线数量较多。出现两次峰值,低谷出现在11-14步,道路数量骤然减少。由图2轴线图可以看出许村古镇道路大部分呈现组团状,由河流及两边纵向道路串联。可将其大致理解为大组团连带小组团的形式。
3.4 控制值分析
控制值表示某一空间对与之相交的空间的控制程度,空间的控制值越高其渗透性越好[4]。许村古镇平均控制值为1,最高为2.7,说明周边节点对其依赖性较强,空间渗透性较好。图5中轴线1整合度最高,为进出村镇最为便捷的城许公路,作为村镇的主要交通干道因而对古镇具有较高控制值。轴线2位于两河交汇的组团状地带,与之连接的支路较多,对此区域周边节点亦具有较高控制性。许村古镇的古建筑群分布较为分散,以城许公路为界将古镇分为A、B、C三个区域(图6),A区主要分布为景点和本地居民的居所。B区为牌坊入口至高阳桥之间的人群社交、活动地带。C区则是古镇目前保存良好的传统空间。从控制值示意图中可以
发现,轴线1与三个区域密切相连,控制全局。轴线2控制值为2.7仅次于轴线1。轴线3位于C区,与A、B区距离较远,相对独立,控制值2.5为三条轴线中最低。
表1 许村古镇空间轴线分析参数表(作者整理)
图5 空间控制值(depthmap生成)
图6 景点分布图(改绘自depthmap)
3.5 可理解度分析
利用Depthmap软件的散点图功能可对古镇的全局整合度与可达性进行关联度分析,研究空间网络中人群可见区域同不可见区域之间的拓扑形态。通过Depthmap求关联趋势线段的均值方根R-squared,最终得出所选空间的可理解度(图7)。高可理解度的网络局部与整体之间具有同构特性,这样通过对于网络某一局部视觉信息的认知,就可以对网络整体空间结构进行推断,反之,人们则难以通过局部的信息把握网络整体空间构成[5]。可理解度是空间句法理论中的重要指标,数值超过0.5时为可理解的空间,反之则表明空间可理解性较弱。许村古镇的空间可理解度为0.192,相对于其他的文化古镇来说比较低,难以通过古镇的局部空间把握整个区域的街道系统[6],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古镇空间某种神秘感,吸引人们深入探索。
图7 许村古镇可理解度分析图(depthmap生成)
3 结语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法,使用Depthmap软件建立模型,解析许村古镇的空间特征。结合实地调研,将句法变量与街巷结构、交通流量进行关联对比,用量化数据揭示了许村古镇空间结构“一轴、两河、三组团”的形态特征。许村古镇的经济体制以自给自足为主,商业形式呈散点分布,人流界面分析值较低,道路可理解度低,难以形成集中的商业区和游览路径。基于许村镇的空间形态特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今后的建设与保护工作应重点关注古村镇街巷空间的延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空间肌理断裂、可达性和识别性降低。
历史文化古镇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俗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应客观科学的从全局角度对其空间进行把握和理解,短期盲目的建设行为势必引起古镇空间结构的剧烈变动,在进行规划、改造的同时保持传统村落的肌理,尊重历史,才能对现存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进而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持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