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处理温度对Co-Cr-W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8-12-05侯星宇张洪宇荀淑玲侯桂臣刘文强周亦胄

航空材料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块状碳化物微观

崔 宇, 孙 元, 侯星宇, 张洪宇, 荀淑玲,侯桂臣, 刘文强, 周亦胄

(1.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西安710077;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110016)

Co-Cr-W合金也被称为司太立合金,这类合金通常以钴、铬、钨为主要元素,并加入了多种其他元素,该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耐热腐蚀和耐磨性,被广泛应用在一些工况恶劣的环境中,如航空航天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核工业等高温、腐蚀、磨损的条件下[1-9]。根据合金中成分不同,Co-Cr-W合金可以制成焊丝、粉末,用于硬面堆焊,热喷涂、喷焊等工艺过程,也可以制成铸锻件和粉末冶金件,通常的制备工艺包括真空浇铸、真空吸铸和粉末冶金法等。

Co-Cr-W合金是由γ-Co基体和分布于基体中的少量碳化物组成。碳化物主要有MC﹑M23C6和M6C型碳化物等,其中M6C和M23C6在缓慢冷却时析出或转变,细小的M23C6型碳化物能与基体γ形成共晶体[7-12],这些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直接决定了Co-Cr-W合金的性能,而热处理工艺是影响碳化物形态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数十年来,国内外针对W含量低于20%的Co-Cr-W合金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3-20]。Hamer等[13]研究了Co-Cr-W合金时效过程中的碳化物转变,发现在时效处理过程中,二次M23C6转变为M6C,一次碳化物则由M7C3转变为M6C,继而进一步转变为M12C,从而证明M23C6是不稳定的中间相。Shimizu等[16]对Co-Cr基合金进行了研究,发现三元合金Co-Cr-W和Co-Cr-Mo都包含多相结构,含有γ-Co基体和多种碳化物增强相。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开展了W含量高于20%的Co-Cr-W合金研究,结果表明,调控合金的微观组织形态可以有效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Co-Cr-W合金[21-24]。这些研究均讨论了合金的粉末冶金制备工艺,鲜少讨论热处理工艺对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本工作进行不同固溶温度Co-Cr-W合金热处理工艺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固溶温度热处理工艺与合金微观组织演变的内在规律,在调控合金微观组织形貌的基础上,优化合金的力学性能,为确定高W含量Co-Cr-W合金优化热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1 实验方法

Co-Cr-W合金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通过粉末冶金技术制备,其主要成分如表1所示,烧结温度为1270 ℃,保温时间为1 h,随炉冷却。对合金进行性能测试,其硬度为60.8HRC,抗拉强度204 MPa。为了分析热处理工艺对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选取四个不同的热处理制度:(Ⅰ)1100 ℃ × 4 h/炉冷,(Ⅱ)1150℃ × 4 h/炉冷,(Ⅲ)1200 ℃ × 4 h/炉冷,(Ⅳ)1250 ℃ × 4 h/炉冷。

表1 Co-Cr-W 合金粉末成分(质量分数/%)Table1 Composition of Co-Cr-W alloy powder(mass fraction/%)

热处理的样品经过打磨抛光后,在S-34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微观组织,用Shimadzu-1610型电子探针(EPMA)进行微区成分分析与相鉴定。用FCR-500型硬度仪测试硬度,每个测试样品上随机取6个点分别测试,计算其平均硬度,用SANS-CMT5205型试验机测试合金的抗拉强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处理工艺对Co-Cr-W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2.1.1 热处理前后合金中碳化物的变化

图 1 为在 1270 ℃ × 1 h 条件下烧结获得的 Co-Cr-W合金碳化物形貌(图1(a))及在Ⅳ热处理制度下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形貌(图1(b))。在热处理前,Co-Cr-W合金的基体由两种相构成,一种是浅灰色的固溶体相,另一种是深灰色的块状相;增强相包括白亮的块状相、灰色不规则块状相、呈颗粒状的黑色相,及环形的缺陷(见图1(a))。采用电子探针(EPMA)对合金中各相的成分进行分析可知(见表2),深灰色相为富Co基体;浅灰色相为富Co、Cr的基体;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22]可知,两种基体分别为FCC结构的γ-Co和HCP结构的ε-Co相,而合金中的碳化物增强相为富W的M6C和富Cr的M23C6型碳化物两种;颗粒状的黑色相为富 Cr、V、Co的氧化物。

表2 未热处理Co-Cr-W合金的EPMA分析结果(原子分数/%)Table2 Results of EPMA analysis of Co-Cr-W alloy before heat treatment(atom fraction/%)

Co-Cr-W合金经过热处理后,γ-Co基体增多,ε-Co基体减少,合金中的碳化物增强相M6C长大,富Cr的M23C6型碳化物也增多,富Cr、V、Co的氧化物相数量和形态未见显著变化,如图1(b)所示。通过对比热处理前后的合金微观组织发现,合金经过热处理后,基体组织更加均匀,孔洞等缺陷减少,致密度提高,这是由于合金在Ⅳ制度热处理时,温度已经接近烧结温度(1270 ℃),基体中的Co、Cr、W、Mo、C等元素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扩散,合金中的HCP结构的ε-Co相在高温下不稳定,当温度高于417 ℃时,ε-Co将会转变为FCC结构的γ-Co相,基体由双相变为单相结构,而在炉冷降温过程中,由于降温速率较快,γ-Co相未转变为ε-Co相,所以在图 1(b)中未观察到 ε-Co相。ε-Co相是一种富Cr的相,随着ε-Co的分解,Cr元素将会发生偏聚,并与C形成富Cr的M23C6型碳化物,因此合金中的M23C6相增多,而小尺寸的M6C型碳化物相也在扩散驱动力下聚集长大,相尺寸由2 μm增长至15 μm。另外,合金中的孔洞在高温下收缩变形,缺陷减少,并由环形转变为小圆形。基于以上分析,热处理过程可以促进合金中的元素均匀分布,减少缺陷,对合金的性能提升起到显著的作用。

2.1.2 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碳化物形貌和分布的影响

图2为不同热处理条件下,Co-Cr-W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1100~1250 ℃),合金基体由 γ-Co 和 ε-Co 双相转变为γ-Co单相,碳化物的组成仍为M6C和M23C6型碳化物,但是碳化物聚集长大。

首先,采用Ⅰ制度热处理时,基体由γ-Co固溶体和富Cr的ε-Co相双相构成,但与热处理前相比,ε-Co相减少,且逐渐转变为不连续的块状;块状M6C型碳化物长大,尺寸约5~10 μm;还观察到少量深灰色的颗粒状相M23C6相,直径长大至3~5 μm,分布于M6C碳化物附近;黑色氧化物无明显变化,仍以细小弥散的形态存在与基体中。分析原因可知,当热处理温度为1100 ℃时,由于温度较低,合金中的元素在该温度下扩散速率度较低,不稳定的相ε-Co将部分转变为γ-Co相,剩余的ε-Co相在基体中不连续分布,与此同时,基体中的Cr发生偏聚,促使M23C6型碳化物析出并长大,M6C型碳化物也在C元素的偏聚中逐渐长大。值得一提的是,合金中的块状黑色相并未随着热处理的温度改变而发生变化,成分和尺寸与烧结态一致。这是因为该富Cr、V的氧化物非常稳定,它在球磨制粉过程中形成,在高于1270 ℃仍未发生分解,故在热处理过程中仍未发生相转变。该稳定的氧化物相均匀分布于合金基体中,与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因此对性能并无有害影响。

当采用Ⅱ制度热处理时,如图2(b)所示,基体为γ-Co单相结构,M6C和M23C6型碳化物的平均尺寸增大,特别是M23C6型碳化物,在SEM电镜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见图3);氧化物颗粒无明显变化,仍弥散分布于基体中。由此可知,当温度达到1150 ℃,在 4 h 的保温时间内,ε-Co 可以完全分解,转变为γ-Co,Cr、W和C元素的偏聚更加显著,促使M23C6型碳化物和M6C型碳化物生长速率提高,因此,与采用Ⅰ制度热处理时相比,该温度下的碳化物相尺寸更大。

当采用Ⅲ制度热处理时,基体只有γ-Co固溶体,增强相为块状M6C和M23C6型碳化物构成。块状 M6C 型碳化物长大,尺寸约 5~15 μm;M23C6相增多,但尺寸无明显变化,仍为3~5 μm,分布于M6C碳化物附近;氧化物相一直稳定存在于基体中, 但是与Ⅰ制度和Ⅱ制度相比,采用Ⅲ制度热处理的样品孔洞显著减少,合金的致密度提高。

当采用Ⅳ制度热处理时,合金仍由γ-Co基体、块状M6C和M23C6型碳化物,及氧化物构成。块状 M6C型碳化物进一步长大,约 10~15 μm;M23C6相的尺寸也明显增加,增大至10 μm左右,孔洞等缺陷也略有减少,其原因已在前文中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合金的初熔点为1270 ℃[22],所以合金在 1100~1250 ℃ 的微观组织演变为固相相变过程。综合分析合金组织的演变过程可知,合金W含量高于20%,W等高熔点元素与C反应,形成高W的M6C型碳化物相,且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碳化物的生长驱动力增加,M6C相和M23C6型碳化物长大。在采用Ⅰ制度热处理时,合金的基体主要由γ-Co和ε-Co构成,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γ-Co在417 ℃以下将转变为HCP结构的ε-Co,但是由于本研究的合金中含有Ni,具有FCC结构的γ-Co的作用,因此合金中只有部分γ-Co转变为ε-Co,从而形成了γ-Co和ε-Co两相。然而,随着热处理温度增高,元素扩散速率增加,Cr和W元素将在M23C6相周围偏聚,与C元素不断反应,促使M6C和M23C6相长大,基体合金中稳定HCP结构ε-Co的元素Cr含量降低,ε-Co相的分解速率加快,直至完全分解。

2.2 热处理工艺对Co-Cr-W合金性能的影响

2.2.1 硬度

图4为Co-Cr-W合金在热处理前后的宏观硬度测试结果。从图4可以看出,合金具有较高的硬度,硬度值大于60HRC。在热处理前,合金的平均硬度为60.8HRC,合金经过热处理后,硬度值得到提高。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在Ⅰ制度热处理的合金平均硬度达到62.7HRC,但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合金的硬度无显著变化,在Ⅱ制度热处理的合金平均硬度为62.9HRC,在Ⅲ制度进行热处理的合金平均硬度达到63.5HRC。结合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分析可知,合金经过热处理后硬度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合金中的碳化物形态与分布,合金缺陷减少,致密度提高,碳化物增强相达到15 μm,如图2(a)~(c)所示;当采用制度Ⅳ热处理时,平均硬度为63.4HRC,此时碳化物相的尺寸进一步增加,出现明显的偏聚,如图2(d)所示,碳化物聚集的位置硬度值较高,达到64HRC以上,但是局部位置的硬度偏低,低于63HRC,合金的硬度值出现明显波动,这与合金中的碳化物相偏聚有关,可见继续增加热处理温度对性能提高并无益处。

2.2.2 拉伸性能

对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图5。由图5可以看出,Co-Cr-W合金未经过热处理时,合金的抗拉强度为204 MPa;合金经过热处理后,合金中的缺陷减少,合金的力学性能提高至300 MPa以上;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合金的拉伸性能提高,抗拉强度从369 MPa提高至408 MPa。

图6为合金的拉伸断口形貌。由图6可见,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合金断口表面平滑,未观察到塑性变形。利用SEM对断口微观形貌观察发现裂纹萌生后迅速扩展,无撕裂棱和韧窝,断口呈现明显的脆性断裂特征。

综合性能和断口分析结果可知,Co-Cr-W合金为脆性材料,对于缺陷非常敏感,在拉伸过程中,裂纹将在缺陷处萌生,并快速扩展、断裂。对照对微观组织分析的结果发现,烧结态的合金中存在较多缺陷,合金的抗拉强度较低,只有203 MPa;合金经过热处理后,缺陷减少,致密度提高,抗拉强度显著提高;因此,合金的致密度直接决定了合金的抗拉强度,但是当热处理温度超过1200 ℃时,合金的致密度已经达到极限,力学性能不再提高。

3 结论

(1)高 W含量的Co-Cr-W合金在1100 ℃ ×4 h/炉冷条件下热处理,相组成与未热处理前相同,基体由γ-Co和ε-Co相构成,合金中的碳化物增强相为富W的M6C和富Cr的M23C6型碳化物。

(2)在 1100~1200 ℃ 温度范围内,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元素的扩散速率增加,不稳定的ε-Co相分解,转变为γ-Co相,同时Cr、W元素发生偏聚,促使块状M6C型碳化物和颗粒状M23C6型碳化物长大,且合金的致密度提高。

(3)热处理后的合金硬度略有提高,而拉伸性能提高较为明显,但随着热处理温度继续升高,硬度和拉伸性能都无明显变化,合金的硬度稳定在62~64HRC,而抗拉强度在 360~408 MPa之间。

(4)Co-Cr-W合金较优化的固溶热处理工艺为 1200 ℃ × 4 h/炉冷,此时合金的硬度可达到63.5HRC,抗拉强度为 408 MPa。

猜你喜欢

块状碳化物微观
强塑性明显提高的块状纳米结构铝硅合金研发取得进展
Cr12锻材大块碳化物尺寸控制研究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含铝高硼高速钢显微组织的电镜表征
汉语特色块状语英译认知研究*
——时政文本视域下的翻译能力调查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
微观的山水
钢材退火对高碳铬轴承钢碳化物带状的影响
微观中国
宏观把握 微观提炼——我的楹联创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