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0年代中德合作与“德械师”始末

2018-12-04王自军

同舟共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师团鲍尔教导

王自军

熟悉抗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正面战场上有“五大主力”的说法,指的是:新一军、74军、第五军、18军、新六军。“五大主力”在抗战时期,都取得了突出的战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五大主力”之前的抗日战场上,中国装备最好,战绩最好的军队,是四个德械师,它们是:87师、88师、36师、教导总队。

德械师,就是用德国军械装备的部队。当年,中国和德国曾有过一段“蜜月期”,中国拟用德国武器装备60个师,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只装备了四个师。这四个师在抗战之初都取得了不俗战绩,有三个在南京保卫战中,精华丧失殆尽,仅有一个师成建制撤出,后来还参加了滇西反攻。德械师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抗战史。

旧军队旧战法,不适应现代战争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革命军有了第一支正规军队。这支军队因为受到了系统训练,而有别于当时各军阀的地方武装,是当时最强的一股军事力量。此后,北伐戰争、中原大战等战役,检验了这支军队,蒋介石也依靠这支军队,获得了名义上的统一。中原大战后,隶属于南京政府的军队大约有200万人,然而这200万人是一锅大杂烩。由黄埔军校散叶开枝衍生出的军队,只有70个师,人数占1/3,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央嫡系部队”,而其余的2/3军队,都是没有接受现代化军事训练的杂牌军队。嫡系和杂牌的差距很明显,前者装备好,战斗力强;后者装备差,一盘散沙。即使是嫡系部队,受当时中国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影响,装备也远不如欧美先进国家。以步枪为例,同一支作战单位中,有中国的汉阳造、德国的毛瑟枪、捷克式、比利时式、日本式等等,还有民间自制步枪。枪械不统一,无法组成有效的火力,也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不但枪械不行,军事素质也不行。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官绝大部分来自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在袁世凯倡导下,于1903年开办的。1923年,因为军阀混战、资金缺乏等原因停办。第二年,黄埔军校建立,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纷纷转投黄埔军校,继续从教。但是,他们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对于一战后的军事思想,对于新武器、新战法、新思想没有涉猎,所以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蒋介石和他身边的一批军事幕僚,显然了解到这一点,他们将眼光投向西方,寻找军事“合伙人”。这个“合伙人”很快就找到了,这就是德国。

中德双方各取所需

德国与中国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晚清时期,英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国,但这种贸易关系的建立,是用坚船利炮轰开的。德国是第二大贸易国,但是德国和英国不同,它对中国没有积极的帝国主义野心。晚清政府也将德国政府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向德国购置武器,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公司帮助中国在旅顺港和大沽炮台修建防御公司,装备克虏伯重炮。北洋水师也向德国订购了三艘先进的主力舰:定远号、经远号、来远号。中国当时最大的军械工厂——汉阳铁厂,也是在德国帮助下建立的。除此外,德国还先后帮助张之洞和袁世凯训练新式军队。

中德关系的转折发生在义和团事件,然后绵延到一战。在义和团事件中,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德皇威廉二世扬言报复,德国加入了“八国联军”,清政府战败赔款。到了一战,当时的北洋政府在日本的授意下,对德国宣战。尽管中国成为战胜国,但利益被日本剥夺,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和胶州湾。

一战的战败,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战胜的英法等国一手制定的《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最多只能保留十万军队,不得拥有坦克和重型火炮,而且不得进行海外贸易。当时德国的科技和军事生产能力,仍然高居世界前列,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经济,德国将眼光落在了东方的中国。

中国需要德国的武器,德国需要依靠生产武器振兴经济。中国需要德国的军事人才,德国的大量军事人才因为退役而失去生活来源。就这样,双方很快走到一起。

德国军事人才来到中国

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德国军事专家叫马克斯·鲍尔。鲍尔在一战时担任德军参谋本部作战处少校参谋,深受上司鲁登道夫的赏识。鲁登道夫是德军著名将领,在一战中屡立奇功。一战结束后,没有生活来源的鲍尔流落海外,在匈牙利担任军事顾问,郁郁不得志。当时,民国政府的特使想要邀请鲁登道夫来华,但鲁登道夫名气太大,会引起英法等国的注意和抗议,于是,鲁登道夫就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鲍尔。特使辗转找到鲍尔,鲍尔接受了邀请,着手研究中国军队,并写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军队组织建议书》。蒋介石等人看到这份《建议书》后,非常满意,立即派人邀请鲍尔来中国。1927年11月,鲍尔来到中国,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对他非常信任,称他是自己“欧洲唯一的朋友”。此后,由德国25名各种军事人才组成的“军事顾问团”成立,鲍尔给他们的任务是:“帮助蒋介石消灭各地军阀,让中国成为德国市场。”“军事顾问团”引起了英法等国的注意,它们提出抗议,认为此举违反了《凡尔赛条约》。德国政府下令鲍尔等人回国,但鲍尔认为,这个顾问团的成员都是为了薪资,纯属个人行为,坚不回国。1929年5月,鲍尔在上海患病身亡。

第二个来到中国的德国军事专家叫佛采尔。佛采尔的军衔是少将,他接过鲍尔的教鞭,帮助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取得胜利,蒋介石的实力空前增强。第三个来到中国的德国军事专家叫塞克特。塞克特是德国名将,在德国担任国防部长,当时有“国防军之父”的称誉,但因为和总统兴登堡不合,被解除职务,来到中国。此时的德国日渐强大,已经无视英法等国的意见。第四个来到中国的德国军事专家是法肯豪尔。法肯豪尔是接受塞克特的建议来到中国,并接替他的职务的,塞克特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德国。法肯豪尔此前担任过德国驻日本武官,对日本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的了解。他帮助国民政府建立了对日防御体系,并改编和组建中国军队。

蒋介石和法肯豪尔的想法是,参照德国军队标准,用三四年时间,将中国陆军统一编成60个步兵师,轻重武器全从德国进口。国民政府高层普遍认为,当年日本有17个常设师团,能够投入中国战场的估计有10个左右,中国3个齐装满员的师对付1个日本师团,稳操胜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德械师。

60个德械师,只装备了4个

蒋纬国在回忆录中说,当年蒋介石信心爆棚,鉴于当时中国的国力,准备先装备40个德械师。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缺额极大。按照德械师的标准,一个师要求拥有山野炮36门,40个师就是1440门,而当时全国仅有138门,连1/10都不到,而且质量也达不到德械师的标准。一个师要求150毫米榴弹炮4门,40个师就是160门,而当时的中国连一门都没有。就算装备赶上了,还需要训练,而中国士兵绝大部分出生在农村,没上过学,训练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国民政府决定先把德国武器拿到手,其他问题随后再说。按照装备60个德械师的标准,需要从德国购买240门150毫米榴弹炮,国民政府决定在5年内,分10批购买这种重型武器,第一期先买24门,可以装备一个炮兵团。

1935年,24门150毫米榴弹炮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运到了中国,中国组建了编制单列的炮兵第十团,准备以后在其余重炮运抵中国后,再组建第九团到第一团。然而,因为缺钱等各种原因,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也仅有这24门重炮。无论是60个德械师,还是40个德械师,到抗战爆发时,原计划德械师的装备也远远没有完成,仅仅初步装备了4个,分别是87师、88师、36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纵然如此,和真正的德国师比起来,也裝备残缺,比如87师到抗战开始还缺少一个炮兵营、4个步兵炮连、一个高炮营。87师和88师的前身,是南京卫戍部队的警卫第一师和第二师,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刚刚组建的这两个师合编为第五军,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迫使日军四次换帅。36师成立于1933年,是87师和88师的补充部队4个团组建而成的。中央教导总队则是4支德械师中成立最早的,也是一个师的编制,两旅四团,成立于1931年。

尽管在装备上,这4个中国德械师和真正的德国师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仍然在抗战之初给了侵华日军极大的杀伤。

淞沪战场上的德械师

1937年8月,七七事变后一个月,中日在上海的战争一触即发。中国军队87师和88师奉命最先开到上海战场。当时,上海的日军有海军陆战队约5000人,还有一定数量的坦克和各种口径的火炮。

8月13日下午,日军突袭驻守在八字桥地区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还击,一场长达三个月,投入上百万军队的大会战,就此展开。从8月14日开始,中国军队猛攻日本海军陆战队。此时,日军尚无岸上机场,航空母舰也远离战区,作战不利,节节败退,龟缩于钢筋水泥建筑里,苟延残喘。日军向总部电文中频频出现“苦危”“极难”“屡陷危境”等字样。而德械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527团共有9名连长,其中7名阵亡。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也牺牲,这是中国牺牲在淞沪会战中的第一名将领。战役打响后,国民政府紧急向上海增援了3个师,这3个师都是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其中包括第36师。

中国军队猛攻十天,日军防御体系被割裂,危在旦夕,等待从本土赶来的援军。日军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在松井石根大将的率领下,赶到上海,立即陷入胶着战事中,陆军的松井石根大将和海军的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都向大本营请求紧急增援,日军大本营认为夸大其词,就派遣参谋部西村敏行前去查看。西村敏行一回到日本,在报告中说:“敌人抵抗实在顽强,无论是被炮击还是被包围,决不后退……两个师团陷入严重苦战中。”第二天,日本宣布进入战时体制。日军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01师团,和15个步兵大队,先后进入上海,上海日军达到12万人,更兼有200余辆坦克、200余架飞机、300门火炮和数量庞大的舰艇,上海变为“血肉磨坊”。

淞沪战场有多惨烈?举一例,第一军第八师是嫡系部队,战斗力强,守卫蕴藻滨一处,与登陆日军展开拼杀,4天后,德械师36师和税警总团各一部接应第八师撤出战场,原有8000人的第八师,仅余700人。

上海久攻不下,日军又组建第10军,下辖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6师团、第114师团,开赴中国。至此,上海日军已经超过20万人。第6师团和第18师团集结完毕后,在舰队的护送下,于11月4日夜进入中国杭州湾海域,然后趁着大雾弥漫,偷袭成功,淞沪会战形势发生逆转。日军从杭州湾北岸登陆,迅速打开了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南大门,不但断绝了中国军队南下的通道,而且直接威胁到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的安全。

双方再次陷入生死苦战。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被派往上海战场,教导总队本来是培养军队干部的地方,此时也转入一线厮杀。11月6日,刚刚来到上海的教导总队,就和36师一起,与日军展开攻守战,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用几十门火炮轰击教导总队和36师坚守的池圈一带阵地,中国军队死战不退,击溃了日军一次次冲锋。第二天,守卫张港的67师被日军偷袭成功,伤亡惨重,不堪再战,教导总队奉命接替67师阵地,继续与日军苦战。然而,日军登陆后,形势已经无法挽回。11月11日,上海陷落。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各种资料记载不一,一般认为在25万~30万之间。4个德械师撤出上海时,都人员伤亡过半。

1月19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不等东京参谋本部的命令,就命令日军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同样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

南京保卫战中的德械师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一方是日军第10军,这支由4个师团组成的日军,没有遭受多大损失;一方是刚刚从淞沪战场上撤出的中国军队,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中国军队有12万人,其中3万是尚未训练的新军;日军有10万人。守卫南京的主力部队,是德械师中的87师、88师、教导总队,和在淞沪战场上新成立的74军。

87师守卫在中山门和光华门。12月8日拂晓,日军开始进攻中山门外。87师副师长陈颐鼎回忆道:“从早到晚敌人飞机轮番轰炸,地面炮火不断轰击中山门以及城墙,有一段被轰开缺口。”接下来的两天,日军出动飞机和舰艇,对87师坚守的阵地继续轰炸,259旅的阵地被日军坦克突破,全旅官兵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261旅把守的光华城门,也被日军攻入。黄昏时分,旅长易安华和副师长陈颐鼎带着一个加强团,兵分两路,向着日军逆袭,经过8个小时浴血奋战,终于将这股日军赶出城门。

后来的回忆文章写道:光华门内外,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脚踩在地面,都会被粘住。这一夜,旅长易安华、上校参谋倪国鼎,还有两名营长,30多名连排长,都牺牲了。第四日,87师阵地的所有工事全部被日军摧毁,战士们仍在废墟中抵抗。第五日下午3时,87师通讯设备全部被炸毁,与外界失去联系,但仍在苦战。12月13日凌晨2时,87师看到守城部队离开南京城,开始陆续撤离。

88师防守雨花台和中华门。12月10日,日军攻到了87师坚守的光华门附近,88师派出一个营前去增援,夺回了光华门阵地。当天下午,日军再次以坦克为先导,增加了一个大队的兵力,猛攻光华门。光华门被攻破,日军涌入。87师情况危急。88师派出两个连增援。光华门战况激烈,所增援的两个连长和代理连长先后阵亡。黎明时分,日军被击退,88师两个连300多人,仅回来十余人。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12日。从凌晨开始,日军就集中了近百架飞机,几十门大炮,分路向雨花台发起猛攻。激战到午时,262旅朱赤身边只剩下特务连的部分官兵。日军再次进攻,朱赤带着身边仅剩的战士迎上去,他的肚肠都被炸出,中弹殉国。262旅伤亡殆尽后,264旅在旅长高致嵩的带领下,与蜂拥而来的日军展开白刃战。战至当天下午,264旅官兵弹尽援绝,高致嵩壮烈殉国。雨花台陷落后,88师撤出南京,仅剩2000人。36师和教导总队也在南京城中与日军交战,但伤亡小于87师、88师。教导总队第二团团长谢承瑞牺牲在南京。

南京保卫战后,教导总队番号取消。87师和88师尽管还保存有番号,但再也不是以前那支作战勇猛的德械师了。唯一还保存有德械师风格的是36师,36师在南京保卫战后,辗转各地,继续抗战,在武汉会战的富金山战役中取得辉煌战绩。后又参加滇西反攻战,直至抗战胜利。

以后担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的桂永清,在南京保卫战中担任教导总队总队长,仍有人对他说:“你们德械师都是一流人才。”桂永清说:一流人才都牺牲在南京城下,剩下的都是二流人才,包括我。”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师团鲍尔教导
我想要的教导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接班人?朗佐·鲍尔
利安杰罗·鲍尔 一念之差
朗佐·鲍尔的菜鸟赛季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我们拥有彼此
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
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