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民族概论”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2018-12-04贾丽
贾丽
摘 要: 以往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对分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中国民族概论”课程中运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实施对分课堂模式的相关体会。实践证明,对分课堂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对分课堂 中国民族概论 应用
一、引言
高校以往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跟随,不能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尝试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1]。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课堂行为问题较多。当前如何强化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对此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在各个高校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把这种教学模式用于“中国民族概论”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分课堂”的理念
“对分课堂”首先由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具体实施方法是教师先讲授知识,间隔一周时间,在这一周时间里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化吸收后再进行讨论。实际上该模式把教学分成三个递进阶段: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2]。与传统课堂相比,对分课堂注重教师和学生互动,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对分课堂”在“中国民族概论”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1.对分课堂的实践。“中国民族概论”①课程是民族学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以中国各民族基本情况及文化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基础、自然因素,理解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认识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祖国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一些最基本的学术问题,促发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考水平的提高。这门课程知识点多,授课对象是区内的藏族学生和区外班的汉族学生,不管是藏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按以往的课堂讲授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区内的藏族学生也能主动发言了。具体做法是:第一周,教师讲授第一单元内容--介绍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讲理论框架。课后通过对分易②平台布置作业。距离下次上课是一周的时间,这一周时间里,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学习上节课的内容,内化吸收知识,完成作业。第二周第一节课通过对分易随机分组功能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上节课的内容,互相答疑解惑。之后用20分钟-25分钟时间进行师生互动,每组选出一人发言。发言内容有几种形式:一是通过讨论还未解决的问题,其他组的成员回答,教师也可回答;二是向其他组展示某个掌握透彻的知识点;教师结合每组成员的发言、问题及作业进行点评。第二节课讲授下一章节的内容。
在对分课堂模式下,中国民族概论其他章节的学习都按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进行直至课程结束。课堂上教师介绍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授理论框架,布置相关章节的作业及练习题。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完成课后作业或练习题,这一环节完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方式,为下一次课讨论发言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课堂外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环节从表面上看学习时间充裕,形式灵活,实则来自朋辈的压力会内化为动力迫使学生认真学习和准备。
2.对分课堂的思考与建议。通过总结“中国民族概论”课程实践对分课堂的经验,就对分课堂的有效开展得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应灵活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各一半。但当授课对象——学生有所不同时,在运用对分课堂时就不能绝对地遵从对分的时间划分,而应根据授课对象的接受程度做出调整。区外的汉族班学生,可按对分正常进行,但在遇到难度大的知识点时,讲授的时间需增加,以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区内的藏族班学生,汉语是第二语言,教师讲授时间需适当增加。在讨论环节,区外班学生和区内班学生各具特点。区外班学生在四人一组讨论时往往热情不高,有些组的成员只说几句话甚至有时一句话不说,但在讨论结束发言时则能按要求完成,敢于发达观点与意见。区内班学生在讨论环节热情高涨,滔滔不绝,讨论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但在讨论结束发言时往往是羞于表达意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时间上做出调整,区外班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区内班讨论的时间不宜过短。讨论之后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在评价时对区内班的学生应最大限度地给予鼓励,尤其是发言的同学,即便发言内容不多,但只要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就会慢慢转变,到学期末学生在课堂上已变得自信满满,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
(2)充分利用对分易学习平台,及时给学生反馈信息。对分课堂团队研发的对分易学习平台,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非常好用,省时省力。教师使用对分易作业模块上传作业或练习题,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对分易提交。学生提交作业的时间灵活、自由,教师批改作业后及时把作业情况告知学生,避免传统方式改作业带来的不便;对分易的考勤模块有数字签到和扫二维码签到,与传统点名方式考勤相比,节省时间,每一次考勤都有记录,期末再汇总;使用对分易随机分组模块,每组随机男女平均分配,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教师在每组发言时应做好记录,发言人的姓名、发言内容等,避免有些学生一学期发言的次数较多,而有些学生则没有发言,必要时可使用手动分组模块。教师可把需要学生在课外观看的视频或者资料上传至对分易平台的“资源共享”里,学生自行下载观看或学习,方便快捷。
(3)严格执行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中国民族概论”传统授课模式考核分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期末为闭卷考试占7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和作业共占30%。对分模式下的考核,期末为闭卷考试占70%不变,平时成绩除包括出勤和作业外,还增加了小组讨论发言,这三項共占30%,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必须严格执行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针对学生在对分课堂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参与度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参与其中,与教师紧密配合,从而确保对分课堂的有效实施[4]。
四、结语
对分课堂作为教学改革中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最大优势在于注重教学流程改革,无须大量投入,是比较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保留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这一精华部分,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对分课堂表面上看似教师讲授时间少了,但实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中国民族概论”课程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注释:
①“中国民族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宋蜀华老师、陈克金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有些院校使用的是由杨圣敏老师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志》。
②对分易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团队研发的一款网上学习平台软件,教师和学生通过手机注册使用该软件,手机端和电脑端都可用。教师通过对分易布置作业或发布相关练习题、视频、学习资料,考勤等。学生通过对分易提交作业,与教师课后交流等。对分易方便、快捷,学生提交的作业能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有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沟通,省时省力。
参考文献:
[1][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6.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教学新论,2016(3):71.
[4]廉洁.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2.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大学2017年校级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