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综述

2018-12-04苏琳园

文教资料 2018年22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文献综述新课标

苏琳园

摘 要: 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首次参加测评并取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使得“非连续性文本”进入国内视野。但是我国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原理、概念、技能、策略等一系列课程知识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呈现出学科化、应试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 新课标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非连续性文本”来源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PISA测试(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的阅读素养测试项目,其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进行设计,界定了四种文本类型: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评并取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国内引起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引入“非连续性文本”,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此后,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研究呈燎原之势。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文献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文献分析可知,2011年之前基本是围绕PISA测试中与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的阅读测试题目的论述。如2007年王连照、田慧生对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表现形式进行介绍,比较不同的文本材料在主评年份与次评年份被分配的评价比重[1]。自2011年新课标颁布以后,相关研究开始增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认知、试题分析及阅读教学三大方面。其中与阅读教学相关的研究最多,在203篇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题的文献中,“阅读教学”占了62%。相关文献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尚未有研究专著。

二、非连续性文本现状研究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认知

我国学者从“非连续性”一词进行理解,如张年东认为“非连续性”是文本“意流”在文本内部暂时的断裂,着眼于语义逻辑的断裂[2];许锦则表示只要文本存在间断性,不论是篇章形式还是语意逻辑,都可以作为非连续性文本[3]。这与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中的矛盾关系有关。

巢宗祺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广告、地图等[4]。刘冬岩指出: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具体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明显。非连续性文本不包括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也不包括儿童喜欢的卡通、漫画等[5]。由此可见,学者多采用否定性陈述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进行阐述,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解释始终基于对连续性文本的认识。PISA测试中非连续性文本有别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要求学生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主要是考虑到学生步入社会后,需要经常从这种类型的文本中获取信息,与人交流、合作等。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

PISA 2000-2006年在三轮测试中将文本分成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种格式。连续性文本包括描述、议论、说明等类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由数字清单组成,它们有的是单个数字,有的是数字列表,有的则可能是几种数字列表的组合,具体形式包括列表、表格、图表、时间表、目录等。阅读文本新增了电子媒介文本,在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这两种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确定了用于评价电子文本阅读的两种宽泛的电子环境。纸质媒体中的“混合文本”有报告、参考书、报纸等,数字媒体中的“混合文本”有电子邮件、论坛、网页等[6]。

我国大多数研究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都是从实际应用中得来的,在样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如邱辰把非連续性文本分为图类,表、单类,文字说明类,媒体类,多材料组合类和部分公文类[7]。

沈晓敏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内容,把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分为:表现时间的文本、表现空间的文本、表现关系的文本、统计数据的文本及其他类型的文本[8]。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与功能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性、概括性、非线性的特征,有很明显的实用功能。如巢宗祺教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中会被广泛运用,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9]。我们可以通过与连续性文本的对比更加直观地认识非连续性文本。

连续性文本以文句、段落组成篇章或者整本书,提供一个完整信息的单元阅读,阅读时采用由左到右的直线型阅读方法。例如:课本中所占篇幅较多的古诗文、现代诗歌、小说、戏剧及散文等最常见的文体都属于此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具体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不包括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也不包括儿童喜欢的卡通、漫画等[5]。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更多地体现生活的实用性,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比比皆是,比如出门坐车时要看乘车路线;在超市买东西时要学会看商品标签;安装物品时,得学会看说明书等。

三、非连续性文本与阅读

(一)阅读策略研究

学者们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研究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加以认识[10]。横向上,借鉴其他学科的阅读方法,如基于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提出的“扫描性阅读”“检索性阅读”“指向性阅读”和“咀嚼性阅读”等方法[11]。纵向上,是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总结与归纳阅读策略。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多,形式多样,要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分类阅读,总结阅读技巧。文本类的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中心词,归纳主旨大意;图形类的重点阅读标题和简要的文字提示;表格类的通常要关注表头中的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12]。

(二)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学者多是基于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研究,从文本内涵、课程内容及文本特征方面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与连续性文本相比,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接触不多。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需要结合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技巧,如借助连续性文本的读写策略,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内容概括、观点提炼、看图说话等口头及书面语言的训练。学生制作图片介绍、画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路线图并口头说明行走路线等时,可以结合两种文本的策略互相转换。有学者提出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融合提出阅读教学策略[13]。一线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教学案例,如何惠真老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辅助说明文阅读教学[14]。干国祥老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自主开展读书思考活动[15]。

需注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差别。张年东认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需要顾及学生读文本时的情感态度。在非连续性文本中,各类图表的呈现和各类相互独立的文字文本是对整体文本意流上的一种阻断,阅读时需要读者停下来去图表中搜寻所需的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品读文本,这跟阅读连续性文本有所不同,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这一说法。

除了情感方面外,非连续性文本相对于以往的连续性文本,更多地体现了在生活的实用性方面,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比比皆是。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生活化气息。还要将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探讨具有学段特点、实用特性的教学策略。目前,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原理、概念、策略等一系列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新课标”只是将非连续性文本放在第三、四学段,如何使它更好地适用于其他学段,需要继续探索。

四、结语

非連续性文本在我国还尚未建构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目前的研究看,非连续性文本还存在学科化、应试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科化。目前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讨论大多在语文学科方面,也有少量的涉及思想品德学科、地理学科等。如杨莹莹,沈晓敏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应用价值”,何燕的“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和袁忠玉的“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但是其他学科的讨论较之语文学科还是少之又少。一联系到阅读、文本等内容,人们就会自动将它们和语文学科联系到一起,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语文学科的负担。针对这一现象,整合学科资源,讨论非连续性文本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研究,更深入地研讨如何使其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更好地促进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学者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二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应试化。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性、概括性、非线性的特征,有明显的实用功能。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文本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简化为答题技巧的传授,将阅读策略具化为机械的解题步骤,在教学中过多地关注解题技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原理、概念、技能、策略等一系列课程知识体系尚未建构起来。由于“新课标”仅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放在语文学科中的三、四学段,一些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小学阶段,对初高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缺少关注,缺少对其他学科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总之,非连续性文本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连照,田慧生.国际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旨趣与过程——PISA2006阅读能力评价框架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7,28(8):70-74.

[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13):23-27.

[3]许锦.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解析[J].语文天地,2013(24):3-4.

[4]巢宗祺.“五个强化”:语文课程标准新视角[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2(10):4-6.

[5]刘冬岩.非连续性文本的涵义及特征[J].福建:新教师,2012(09):26.

[6]冯渊.PISA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对中高考同类试题设计的启示[J].考试研究,2013(06):9-16.

[7]邱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长春市初三学生情况为个案[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8]杨莹莹,沈晓敏.“非连续性文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应用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06):87-90.

[9]巢宗祺,施久铭.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06):32-35.

[10]潘红.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40-44.

[11]毛飞飞.统计与概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探析——以近三年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2012(Z3):62-65.

[12]盖鸾英.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2):38-41.

[13]钟婕.穿行·融合·提升——非连续性与连续性文本融合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5(20):11-15.

[14]何惠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阅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3(28):6-8.

[15]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文献综述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