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百色壮族“巴图鲁”张世荣

2018-12-04陆照德

文史春秋 2018年5期
关键词:阿东

陆照德

清朝光绪时期,百色出了个壮族“巴图鲁”张世荣。张世荣原名张三斡,原籍广西武缘四坡(今平果县四塘镇),从小是一个孤儿,为生存而奋斗,参加过会党起义,落草做过土匪,后来成为安南抗法战场上名震一时的将领,获得清廷御赐的勇士称号——“绰勒欢·巴图鲁”。然而,张世荣后因参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受到通缉,于文山西畴吞金白尽,之后就很少再被人提及,成为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满洲传统封号“巴图鲁”

巴图鲁,是满语baturu之汉译名,源白蒙古语的“英雄”(即“巴特尔”)一词,在元、明时期有“拔都”“拔都鲁”“把都儿”等不同汉语音译。到了明朝末期,巴图鲁成为女真人的称号,此后又逐渐发展为清朝时期赏赐武将的封号。作为一种恩荣,表示对受封者武勇、忠勇的认可与鼓励。

据学者考证,巴图鲁赐号首次出现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穆尔哈齐在跟随兄长努尔哈赤为部族征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无比,努尔哈赤赐其“青巴图鲁”称号。清初,赐巴图鲁称号比较稀少,封号修饰词较单一,采用蒙、满两族语言涵义,清太祖(努尔哈赤)时赐给6人,清太宗(皇太极)时17人,顺治朝2人,获得者都是满族人。

康熙、雍正两朝不怎么封巴图鲁号,到了乾隆皇帝,据学者统计有68人获封巴图鲁称号,满族48人、蒙古族6人、藏族1人、汉族13人;嘉庆朝22人,满族8人、汉族14人。

这一时期,满族不断汉化,加之清廷出于笼络汉族精英需要,汉族获封比例逐渐增多,封号修饰词借用汉语增多,主要为:嘉、奋、常、劲、减、干、继、智等,受封者还可得赏银100两。

道光(1821-1850)后,承前朝“白莲教”起义的余波,国内大小起义风起云涌,清帝国开始摇晃,尤其是咸丰朝( 1851-1861),太平天国运动、会党起义、回民起义、捻军起义等让朝廷剿不胜剿,镇压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勇士”,获封巴图鲁的有121人,其中有100人是汉族(与湘、淮军崛起密切相关)。到了同治朝(1862-1874),又封了83人,其中汉族79人。光绪朝获封巴图鲁称号18人,其中汉族15人。

清后期赐封巴图鲁称号明显比前期多,并逐步向汉族将领倾斜,汉文化意蕴更加明显(用来修饰的汉字增多),鸦片战争后还带有点洋气,赐封甚至有些泛滥,湘淮诸将受封频频,到了后期刘永福、陆荣廷、张世荣这些原先的“土寇”都因功获封,甚至有些外国人也获封(如法国人毕乃尔获封“法什尚阿·巴图鲁”),一改清初惜号如金的格局,也意味着巴图鲁这种赐号光环逐渐衰退。尽管如此,获满清政权赐封勇士称号的张世荣,乃一介草根出身,自强不息,一步步打拼,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身居二品武官职位,身为平果县旧时代最高品秩的武将,仍不愧为壮族儿女中杰出的人才。

张世荣的身世

张世荣的曾祖父张英才是思恩府武缘县(今武鸣县)陆氏大族的上门女婿。张英才生了个儿子张国清,长得生龙活虎,又会做生意,经营牛马客栈发了财。可那年头,上门女婿通常受人冷眼,张国清虽然有能力,毕竟是上门女婿的儿子,得不到尊重,那些眼红他的人经常拿这件事来奚落、嘲讽、侮辱他。

有一次,张国清在外又遭到母亲族人的嘲笑,长期的受辱让他下定决心:有本事在哪都能闯出一片天,何必在这里被人看不起!于是,他收拾软细,携家带口,来到现在的平果坡造一带一个叫渌谷的地方。此地三面環山,山下有个小河环成的小岛,山林茂密,时有老虎出没,张国清毫不畏惧,决定在渌谷居住下来。靠带来的财富,张国清购置田产、开荒种地,妻子也接连诞下两个儿子,成为渌谷一带富户,后来因战乱又迁移到现在的四塘镇龙盘村坡旧屯安居。

张世荣的父亲张成丈有二妻,大妻与张成丈都吸鸦片烟,家道落败。张世荣是张成丈与第二个妻子所生.12岁时,父母就都过世了,年纪稍长后,兄长都不养他。小小年纪的张世荣,那时候连名字都没有,因在家中排第三,就叫张三斡。为了生存,张世荣经渌谷屯一个叫罗五的阿叔介绍,到达沙屯一带给人放牛,讨口饭吃。张世荣天生聪明,靠吹木叶能指挥牛群进退聚散,一起放牛的伙伴们纷纷叹服,愿以花生、红薯等食物给他作酬,代帮驱赶牛群。然而当地村中恶少却很眼红张世荣,一直寻机找他的麻烦。一次,张世荣赶牛回家,走到一个山谷,恶少就从山顶滚下石块、木头,幸好张世荣没有损伤。但经此一遭,张世荣深怕再待下去,早晚会丢了小命,当夜就逃离达沙,回到渌谷屯找罗五,罗五介绍他去感圩(今属平果县太平镇)投靠凌阿东。

少年长成 参加农民起义

凌阿东是会党头目,曾多次到渌谷屯罗五家避难,在山间练功之时,张世荣曾在偷看之中模仿其动作,学得一些基本功。凌阿东觉得张世荣聪明伶俐,就收留了他,并教他武术。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张世荣已长成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武功高强,他也视凌阿东为再生父母。凌阿东是地方豪杰、会党头目,在感圩颇得人望。道光、咸丰之际(1850年左右),凌阿东与陆鹏理、乃利中等会党头目率众起义,被隆安县知事高延祉派团练围剿,诱杀陆鹏理,凌阿东与张世荣凭着高强武艺冲出重围逃亡。他们很快又聚集1000多人,驻扎在白山土司境的感圩,谋划为陆、乃等死去的兄弟报仇。

感圩与归德土州接壤,咸丰元年( 1851年)十月,高延祉联合归德土知州(州治在今坡造归德村)黄为锦率练勇400人挺进感圩,沿途以剿匪为名烧杀抢掠。凌阿东率义军在距离感圩5公里的袍墟埋伏,以逸待劳,击溃官兵,双方厮杀中,高延祉被张世荣投飞矛扎中腹部身亡,黄为锦也被义军杀死,义军大获全胜。凌阿东率领义军杀死两知县(州)的事,轰动了左右江地区。同年十一月,右江镇总兵谷韫灿与思恩府知府马丽文联合出兵,夹击感圩的凌阿东义军。义军且战且退,经过新圩到坡造,官兵训练有素,人多势众,武器也有优势,凌阿东、凌通、麦阿水等义军头目战死,张世荣逃脱,感圩起义军悉数被扑灭,官兵班师回驻地。

羽翼渐丰 结识岑毓英

见待己如父的凌阿东被谷韫灿的部队杀死,张世荣决心为凌阿东报仇,遂只身尾随官兵到百色,想寻机刺杀谷韫灿,但总兵府戒备森严,刺杀不成,张世荣只好另谋出路,再作打算。

一天,张世荣在山间路上遇到一群土匪抢劫。这群土匪反被武功高强的张世荣制服,其头目罗寨主见张世荣武功高强,制服他们却不伤其命,就招张世荣入伙。之后张世荣以其才干与忠勇,东征西讨扩大地盘,拥众数千,令罗寨主十分欣赏、信任,临终之时,还把儿子罗大督托孤给张世荣。张世荣升为寨主后,攻下泗城府(今凌云)伶站作为根据地,实施自由来往、买卖公平的“规矩”,周边拜服。期间,张世荣曾揭官榜(泗城被廖某率众攻下,知府失去官印,出榜招人夺印)帮泗城知府夺回官印,从此知府默认张世荣的民间势力在伶站根据地“合法”。

张世荣与数千弟兄由此得以控制着泗城与西林、西隆的交通要道。一天,山寨弟兄回禀张世荣,见一名男子被人追赶进入山寨的区域。张世荣率众击退追兵,救了这名魁梧的男子,原来此人正是西林西乡团总岑毓英。岑毓英因与东乡团首领叶正邦争斗失败,因而遭到追杀。张世荣早就听说岑毓英忠勇,有才略,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异姓兄弟,岑毓英年长为兄。但岑毓英认为做土匪不是长久之计,决定去云南发展,于是张世荣拿出一笔钱,并亲自挑选了几十个精干的弟兄,让他们随岑毓英前往云南矿山做护矿队。

崭露头角 勇获殊荣

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发生大规模回民起义,反抗清王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导火索是汉族土霸王勾结地方官府残杀回民),起义军席卷云南大地,昆明城数度被围困。

期间,岑毓英率护矿队投奔官兵,参与镇压回民起义。岑毓英深感人手不够,就写信给百色的张世荣,让他前去支援。义兄有难,张世荣义不容辞,就带领亲信奔赴昆明。

张世荣入城后,得知围城的回民义军首领叫马如龙,决定孤身一人前去秘密会见。原来张世荣与此人是旧相识,还曾经救过马如龙。经过张世荣从中斡旋、劝说,回民义军退兵几十里,地方官也怕回民起义势不可挡,岑毓英就拿出诚意招安马如龙,一触即发的战事由此化干戈为玉帛。

张世荣自此加入岑毓英的队伍,岑毓英善于领兵作战,一直善待张世荣,留他在身边做护卫。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岑毓英受任云南巡抚,张世荣出任花翎副将尽先补用游击永昌协右营守备。光绪五年(1879年)任腾越(云南腾冲)都司,光绪六年(1880年)在昆明任权督左守备(相当昆明警备司令)。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在中法战争中,已晋升云贵总督的岑毓英指挥西线滇军对法作战,法军退守宣光城。岑部滇军以地雷炸破宣光城墙,张世荣亲率尖兵冲入城内突人敌阵,一度失联,岑毓英以为他死了,还写了一副对联:“哭将无殊哭弟,仁民必更仁亲。”后张世荣脱险,因作战英勇获光绪皇帝赐封“绰勒欢·巴图鲁”荣誉称号。张世荣感激朝廷恩赐,累立战功,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晋保尽先花翎补用副将,后升补鹤丽镇(云南鹤庆、丽江一带)中营游击。光绪十三年(1887年)岑毓英擢升其为“东川参将”。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为云贵仲梁都督。

官场失意 吞金自尽

光绪十五年(1889年)岑毓英病故,三弟岑毓宝代理云贵总督职。岑毓宝也是一名勇于战阵的猛将,他对足智多谋、武功高强、作战勇敢的张世荣很欣赏。但张世荣、岑毓宝勇于战阵,对于官场的明争暗斗却不如岑毓英,岑毓宝只当了82天代总督,就被迫去职。官场失意,加上目睹清廷腐败,岑毓宝与张世荣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维新变法。

为了支持维新变法,变法图强,岑毓宝、张世荣联手除掉了几个云南的“太后党”。维新失败后,岑、张等人还不甘心,认为维新失败在于没有下层的强力支持,因此,岑毓宝回西林那劳老家,张世荣也回到云南文山州西畴县(其子在那里当官),四处活动找人支持维新。两人秘密联系,相约同生共死,岑毓宝得不到家族的支持,没钱没人,闷闷不乐。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三月初四,郁郁不得志的张世荣吞金(水银)自杀,事情传到西林宫保府,岑毓宝沉闷中更加悲痛,挥笔为张世荣写下一副挽联:“仗义挺身揭地雄风终垂范千古:急公豁命掀天浩气必流芳万年”,然后也吞金自杀。

张世荣吞金自杀后,其子辞官护送父亲遗体回平果四塘老家(那时属于武缘(鸣)四坡乡)。

告诫子孙不得为官

现居平果县,年过古稀的张明宽向笔者讲述了关于张世荣的一些传奇家世。张明宽是张世荣第三子张廷栋的孙子,他多年搜寻整理,晚年写出了曾祖的传略及家谱。

张世荣共有四房妻妾,他的原配陆氏,还是岑毓英做媒的。陆氏原本是百色盐商的女儿,生性爽朗,追求自由,被一个许姓官员看上,向陆父施压,欲强娶为小妾,陆氏硬是不从,逃出百色到昆明投靠亲戚。岑毓英知道后,觉得这姑娘跟张世荣很般配,就撮合他们。同治五年(1866年)两人成亲后,夫妻和睦相处。一次,张世荣在东川公干,被矿山矿主刁难、扣押,在家中的陆氏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披甲上马,带着长子张廷槐前去救出张世荣。女中豪杰救夫,令人刮目相看。

张世荣的第二个妻子甘氏,平果坡造人,甘家富甲百里,家里有护院武装。同治七年(1868年),张世荣已在平乱中屡建奇功,有军功,但还没有具体官职,甘家觉得张世荣不过一介莽夫,不同意婚事。没多久,朝廷正式任命张世荣为永昌协右营守备,消息传回家乡,这回甘家欣喜万分,不仅愿意主动嫁女,还派甘家护院中的武师及村中青壮男子十几人护送女儿随嫁到云南,从此追随张世荣。

张世荣的第三个妻子,姓郭,于同治八年(1869年)嫁入张家。据说郭氏是宫女出身,因为当时朝廷不信任边将,经常将宫女。恩赐”给边将当家室,为朝廷收集情报。郭氏在张世荣身边,看到他忠于职守,只懂得练兵打仗,为张世荣的忠肝义胆所感动,甘心为他出谋划策,尽心辅佐。之后,郭氏还亲自张罗,于光绪五年(1879年)物色了一名陈氏女子,让其嫁人张家给张世荣当小妾。

张世荣共育有5个儿子,长子张廷槐是陆氏所生,很得张世荣喜爱,经常带在身边,教授武术,十几岁就在军营服役,在张世荣部队任先锋官。张世荣是岑毓英的先锋,因此,张廷槐可谓是云南部队先锋的先锋,父子俩配合默契。中法战争一次战役中,张世荣父子曾巧用猪笼阵歼灭法军近千人,父子二人智勇双全的事迹传遍三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世荣在西畴县搞维新变法失败后,深知官场险恶,革新无望,就告诫子孙不得为官。张世荣不许子孙做官,自然是一片苦心,儿子也都听从遗命,在坡旧老家安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但虎父无犬子,张家子弟尽得乃祖遗风,个个一表人才,勤劳能干,在老家开荒种林,曾经都阳到坡造一带十几公里的沿路良田,都是张家的田产,山林地也有1000多亩,可谓富甲一方,衣食无忧。现在张世荣这位百色壮族“巴图鲁”的后人,大多散居在各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猜你喜欢

阿东
透支之祸
不杀之恩
你这个loser
Interaction of β-Cyclodextrin Catalyst with p-Chlorobenzonitrile for the Synthesis of 5-Substituted 1H-tetrazoles in n,n-Dimethylformamide: a DFT Study①
世界上最倒霉的喷火龙
真够意思
阿东的婚事
一百米的灯光
一样的爱
真够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