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堡茶的传承

2018-12-04陈湛林

文史春秋 2018年5期
关键词:六堡茶厂制茶

陈湛林

久闻六堡茶美誉,笔者偶得机缘,随同调研组来到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考察,在六堡茶制作技艺体验馆内,访问了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第六代传承人石濡菲。她是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厂长,茶厂经营的“濡菲”牌六堡茶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石濡菲是2014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的小女儿,从小对采茶、制茶耳濡目染的她从事六堡茶行业至今已有10多年了,先后获得过梧州、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吸取传统制茶精华

进入体验馆茶厅,仿佛进入了六堡茶的世界,用箩筐、竹篮、簸箕、干葫芦、玻璃瓶等盛装的各种六堡茶叶、茶芽、茶饼、茶梗、茶壳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四周的茶架上。

在蒸气渺渺、茶香飘飘中,几杯汤色红浓、香气陈醇的六堡农家茶下肚,只觉滋味甘醇、口感爽滑,一路上的颠簸劳累全都消失,我不由得心里暗叹六堡茶的奇妙效用。面前穿着一身清雅旗袍的石濡菲一边手法娴熟的沏茶,一边神采奕奕的谈起她的六堡茶缘。

“我外公、外婆在茶厂工作,母亲17岁就在茶厂里制茶。”1976年,石濡菲的母亲韦洁群被乡里安排到六堡公社茶场工作,从茶树种植,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六堡茶茶叶初制、精制加工等方面,努力学习,积极从实践中探索技术、积累经验。以茶为媒,韦洁群结识了勤恳的六堡公社茶厂厂长石柱斌。1981年,在六堡公社茶场,他们举行了集体婚礼,六堡茶见证了他们信任与忠诚的爱情。1988年,六堡公社茶厂因经营不善倒闭,韦洁群夫妇离开了公社茶厂搬迁到塘平村,开始经营客货运输生意及日用品杂货。期间,瑶胞们生活拮据,韦洁群夫妇经常赠送盐、糖、面条等给贫苦百姓,瑶胞们知恩图报,来年采茶时总会挑着新茶叶到韦洁群家酬谢,而韦洁群则会如数把钱算给瑶胞。就这样,韦洁群从未间断与六堡茶的亲密接触。伴随着3个女儿相继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她们一起上山种茶、采茶,唱着山歌炒茶、揉茶,特别是小女儿石濡菲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制作六堡茶的技艺日益长进。10多年来,她随母亲走遍了六堡镇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沟沟谷谷,了解土质特点,掌握每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逐渐掌握了六堡茶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销售等每个程序及传统正宗工艺,从而成为茶场里吸取传统制茶精华技术最熟练的小姑娘。

不遗余力传授制茶技艺

300多年前,一条“茶船古道”让一座小镇繁荣起来,六堡,虽是茶名,却成了这里的地名和文化符号。据了解,六堡茶从清朝至今每年大量出口東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在这些地区,六堡茶声誉卓著,这也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六堡茶造就了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同时也见证了六堡茶的辉煌。

近年来,随着梧州市和自治区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六堡茶,六堡茶的名气越来越大,石濡菲意识到遇上了天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从2005年开始,母亲韦洁群依靠客货运输收获的“第一桶金”及其几十年在六堡茶厂工作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塘平村黑石山茶的资源,在塘平村办起了六堡黑石山茶厂。石濡菲和母亲共同管理、忙生产、跑销售,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黑石山茶厂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茶厂,发展成为在六堡镇乃至苍梧县小有名气和规模的企业,不仅安置了附近农民就业,还带动周边不倚、公坪、四柳等村的农民广泛种植六堡茶。

石濡菲身上有一股韧劲,一直致力于传统工艺六堡茶的传承、发展、保护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认真钻研,在六堡茶种植、生产、研发中深入探究,不断改进制茶技艺,务求提高成品质量。2006年,石濡菲接管了黑石山茶厂,并担任厂长,她努力学习并普及传统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依靠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形成了一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六堡茶的秘籍。在稳固的基础探上索新的生产工艺,她始终坚持以六堡原种有机茶叶作为六堡农家茶的用料标准,对收购的新鲜茶青要求非常严格,用最优良的原材料,生产出上等的农家六堡茶。潜心研究开发,慢慢悟出了一套六堡茶制作生产的独特见解,并由此自主研发了迎合大众口味的紫芽茶、七月七茶、玄米六堡茶、随心袋泡茶。

石濡菲一边探索出陈创新,一边不遗余力传授制茶技艺,每年在茶厂内开设培训班,言传身教,和母亲一起把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还定期在茶厂举办六堡茶制作技艺竞赛。2016年还与当地第二职业学校合作,在茶厂开设六堡茶制作技艺培训班,让在校学生有机会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六堡茶。2017年石濡菲出任广西职业学校茶专业讲师,定期为高校茶专业学生授课,并开展生动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们能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十多年来累计培训、指导人数逾千人,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有50多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了30多户农户成为本村的传统制茶能手。

石濡菲大量收购当地的茶青,在培训班里面挑选技术过硬的学员担任茶厂的生产技工和技术员,努力提高传统六堡茶的制作技艺。现今,黑石山茶厂的业务蒸蒸日上,“濡菲”牌六堡茶声名远播,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从外形还是口感上都出类拔萃,畅销全国各地,给当地带来了税收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裕起来。

玉手轻摇,汤色红浓,呈琥珀色的琼浆玉液落杯入怀,滋味浓醇爽口,心中不禁赞叹制茶好手艺,泡茶妙功夫,一泡六堡茶,能泡十几次,就像六堡人的性格,柔韧,绵长。走进黑石山茶厂生产工作间,石濡菲穿着最朴素的制茶服,一头长发挽起,站在高温的炒锅前,赤手在炒茶锅中不停翻炒着茶叶,滚烫的茶叶在她的掌心中不停地旋转。旁边熊熊的炉灶上是一口口大铁锅,铁锅上圆柱体的蒸箱里面放满了干燥后的茶叶,大约要上蒸2小时,才可出箱压饼成型或自然状态下陈化。一间间楼房放着各个工序的六堡茶半成品,完成全部工序的六堡茶陈茶一堆堆、一袋袋,满室香气弥漫。多年来,石濡菲母女俩一直坚持采用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冷发酵、干燥、上蒸、陈化,这样制作六堡茶最传统的技术工艺。

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

如何让没有销售网点的六堡农家茶走出去,成了石濡菲最头疼的事。四处托卖,却销量甚微,还好,这些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收藏的时间越长,味道越纯,它的价值就越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市场终于给石濡菲母女俩丰厚的回馈。由于茶叶的原料及制作工艺都源白六堡茶原产地,2009年6月,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韦洁群被评为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者。韦洁群说,这是梧州人的荣誉,是六堡茶的荣誉。得知自己纯手工制作六堡茶的技艺得到肯定后,韦洁群便决定担起传承人的责任,把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技艺传给小女儿石濡菲,石濡菲也得到了自治区的认可,成为第六代传承人。

历史上“茶船占道”闻名遐迩,如今借“一带一路”建设东风,梧州积极谋划振兴六堡茶重新走出去。“来!来!尝尝我们的‘六堡农家茶,这是六堡人采制的六堡茶。”在第七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展示厅上,石濡菲带着自家制作的六堡农家茶,热情地向前来的东盟各国客商展示。茶香邀远客,请友共品茗。一箩箩、一袋袋农家六堡茶陈列在展位前,没有过多的精美包装,尽显原生态。在博览会上,这些独具风味的“红浓陈醇”六堡农家茶得到了不少外地客商的青睐,带到展销会上的茶叶销售一空。

山东省的茶商王老板品尝到甘醇爽口,汤色红浓、透亮,泛出橄榄味的陈年六堡农家茶后,激动地一口气把余下的几百斤六堡农家茶全部定下采购合同。俄罗斯客人马克西姆见到外形茶条壮重、色泽黑褐油润、内质香气醇陈、汤色红浓纯净似琥珀色的六堡茶,如获至宝,于是决定大量购买到俄罗斯销售。马克西姆竖着大拇指对石濡菲说:“你一定行,我会是你国外的第一个经销商。”来自马来西亚的女茶商赵老板,亲自到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品茶并住下来,她感叹:从未喝过这么多这么好喝的六堡茶,要邮寄回去给亲人朋友们喝,还说六堡茶在马来西亚是当药材用的。赵老板承诺,不久的将来,她还要带着商人团来中国六堡镇品茶。

不仅为了扩大销售量,将原汁原味的六堡茶推向全国各地、推向全世界,这也是石濡菲和她母亲的意愿。石濡菲在六堡茶的原产地建立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纯手工作坊与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厂房,新开辟了100多亩的有机茶园,还建立一个可供游客参观的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文化展示馆。她首先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着重在生产场所、生产设备、检验设备等几个方面向QS认证靠拢。在2011年,茶厂就通过了QS认证、有机认证,并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六堡茶品牌商标“濡菲”。在石濡菲的带领下,茶厂于2012年相继获得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梧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妇字号”示范基地、区级先进集体、国家级巾帼示范基地等荣誉,在众多的六堡茶企业中,是唯一一家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企业,并于2014年9月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她在梧州市市区中心建立了500多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博物馆以及传统工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体验馆。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西日报、华夏地理杂志等新闻媒体接受采访,大力宣传传统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以及传承的文化。并为全国远程教育办公室拍摄了与六堡茶相关的党员教育宣传片且成功人选中国组织部记录片展播库,积极踊跃配合相关部门参加各种非遗传承工作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了天津、山东台儿庄、济南、上海、南宁等地举办的全国非遗展览会,以及中国东盟文化国际论坛、全国非遗日、马来西亚第30届华人文化交流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

争当新时代干事创业先锋

石濡菲时常想:当选政协委员是我无上的荣誉,“政协委员”这个身份使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石濡菲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大量吸纳本地剩余劳动力近千人,安排到六堡茶的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龙圩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石濡菲发现,茶厂原有设施设备是在传统实业模式下打转,缺乏灵活性和生命力,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以六堡茶文化为中心的生态茶园建设理念,让茶厂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型为综合性的茶文化服务企业。首先由企业出资扩大规模,增设一系列服务和基础设施,将茶园在原有基础上打造成一个可供游客观赏的生态观光茶园,附设一个茶文化农家乐体验中心,接着在生产车间内增加相应的传统工艺生产线,即增加成品茶产量的同时也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软硬件全方位升级,整体提升茶园的品位和调性。她的建议得到了地方政府重视,预计建成后的茶园将是一个集产茶和观光为一体的茶文化服务基地。

石濡菲在做好六堡茶传承事业的同时,还经常参加公益事业,作为梧州、广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本地的致富能手,妇女代表,政协委员,她关心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并尽其所能为他们捐款捐物。石濡菲常说,人在世上,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最实在的就是帮助人,力所能及,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她热心公益事业,十分乐于助人,当得知同事家庭出现困境,她二话不说,出钱出力救同事于水深火热之中,还为同事向茶厂工会申请“困难职工补助”,尽可能地帮助同事从困境中走出来。这些年来,为了让困难群众能早日脱贫奔小康,她给灾区群众、贫困户、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等捐钱捐物累计15多万元,为家乡修路搭桥建庙等共计捐款20多万元,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财富,而对其最好的传承莫过于将其进行保护,为其提供生存土壤,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不能丢,我有责任保护、传承好它,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石濡菲说。一批批像石濡菲这样具有强烈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战略发展思维的民营企业家和实干家,展现出争当新时代干事创业先锋的宝贵精神,他们发挥白身优势,壮大企业、关注民生、回报社会、实现员工、企业、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如今,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梧州六堡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六堡茶国家标准也于2017年1月起正式实施,品牌知名度及市場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石濡菲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种植、生产、加工成为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茶叶。她提出“质量生命,品牌为先”来要求自己,以QS认证制度标准规范自己。让企业生产出让消费者喝得放心,喝得舒心的茶叶。石濡菲从始至终以制作有机茶叶作为六堡农家茶标准,因而对收购的新鲜茶叶要求较为认真严格、做到一丝不苟,她说肥料超标的茶叶带碱懈味,鉴别方法是泡上一杯,呷一口,再把茶底晾至隔夜再观察汤色叶底就什么都知道了。石濡菲潜心六堡农家茶的研究开发,与同事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在东盟博览会召开前夕,她们尝试创新传统制茶工艺,半夜里想到一些新点子,一骨碌爬起床,反复试验,多次品尝,终于以陈茶中的新品种在博览会展示,得到了外国游客的认可。

近年来,国内建起了一些生态旅游茶园,这是一种新型的“茶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依托“茶船古道”,六堡镇正在建设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区和文化体验区,打造特色旅游名镇之际,石濡菲决心建立白己的茶园基地,目前种植六堡茶树500亩,让黑石山茶厂以“茶厂+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同时逐步把目光投向农家特色旅游业的开发。

六堡镇漫山遍野的茶园蔚为壮观,全镇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塘平村属于种茶的大村,石濡菲在黑石山茶厂旁边建设农家茶园,发展茶园生态游产业,打造融学茶技、观茶道、品茶韵、赏山景于一体的乡村生态休闲游。茶园里养土鸡,周边种菜园、筑鱼塘,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初具规模,远道客人慕名前来,亲身体验到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

猜你喜欢

六堡茶厂制茶
中国传统制茶
华侨茶厂换新颜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六堡茶机采茶园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与茶相逢在六堡
浅析国内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
六堡茶中“金花”菌的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