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军进藏的艰苦辉煌

2018-12-04谈志兴

文史春秋 2018年5期
关键词:张国华西藏部队

谈志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已经找不到第十八军的番号了。但是,提到“世界屋脊”西藏的解放,十八军就是个永远的话题。十八军以它经历的艰苦,铸就了永恒的辉煌。

对入藏部队的选择慎之又慎

1950年1月2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人发电报,要求西南军区就人藏的具体事宜进行筹划。最终,进军西藏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落到了刘邓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肩上。

第二野战军人才荟萃、战将如林,若只是战斗任务,派任何一个军出战都可胜任。然而,进军西藏却不同,困难远比解放内地大得多。当时的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的领主庄园制的封建农奴社会,西藏人民遭受的农奴压迫还很重;那里不像内地,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有工作基础,当地藏民同胞对共产党及党的民族政策还不了解;同时,西藏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道路也很艰险,每年只有5月中旬至9月中旬这4个月时间可以通行,其余8个月都是大雪封路,无法通行;还有藏民同胞的风俗习惯、饮食都和汉族相差很远,战士们能否适应那里的生活,也是一个问题。这一切,都对率军进藏的将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刘伯承、邓小平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派谁率军进藏好呢?对委任人选的考量,不得不慎之又慎。

当时,第六十二军驻西康(中国旧省名,当时是位于西藏和四川之间的一个省份),距离西藏最近,理所应当成为进藏部队的首选。但是,刘伯承、邓小平考虑到,六十二军来自第一野战军,让他们进藏不妥,恐怕有人会认为二野的领导处事不公道,关键时刻让一野的部队去“啃硬骨头”,而让二野的部队“吃肉”。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必须派二野的部队去,越是自己的部队,越要承担艰巨任务。刘、邓最后商定:调原属于二野的一个主力军承担进藏任务。但未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该军军长不愿进藏,未能谈通。

僵局就这样出现了,难以回避。毛泽东一直在等待西南方面的报告,种种原因令刘、邓的选择被迫一变再变,给中央的报告也反复推迟。经过种种考量,刘伯承、邓小平把二野3个兵团9个军的军政干部挨个认真地掂量了一遍,最后选中了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

1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表示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并报告由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担任进藏任务,同时提请“在康藏两侧之新、青两省及云南鄰省各驻防兄弟部队,如可能则予以协助”。1月10日,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指示:“经营西藏应成立一个党的领导机关,叫什么名称及委员人选,请西南局拟定电告中央批准。这个领导机关应迅即确定,责成他们负责筹划一切,并定出实行计划,交西南局及中央批准。”

然而,十八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经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军政委谭冠三也被任命为白贡地委书记。1月7日,张国华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收到刘、邓急电:就地待命,军领导及各师一名负责人速赴重庆领受最新任务。

1月15日,邓小平和刘伯承在重庆曾家岩召开了有张国华、谭冠三、王其梅、昌炳桂等人参加的十八军师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第一句话便开门见山:“今天谈话讲党性。”张国华张口就答:“一切听从党安排。”邓小平说:“有人不愿意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张国华答:“坚决完成任务!”

于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就部队进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向张国华军长作了细致的交代。邓小平说:“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强。解放西藏有军事问题,需要一定数量之军事力量,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藏多次用兵都未解决,而解决者,亦多靠政治,如唐朝和番,以后用兵均未成。解决西藏问题多靠政治,政策问题极为重要,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政教分离。在宗教问题上,有其相当力量。达赖是其中有力量的,但其力量不会很大,要团结达赖、班禅两大派,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军事政治协同解决,还必须解决补给之公路。”“进军西藏,有些干部、战士可能有思想问题,我们要认真做思想工作。我们要让广大干部、战上看得更远一些,进军西藏对于保卫我国西南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央和西南局鉴于这个任务的艰巨,特提出全国支援你们,凡是合理而需要的东西,要什么给什么。公路修到哪里,汽车就把你们和物资送到哪里。”

1月18日,刘、邓又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报告,拟定了以十八军入藏,以张国华为统一领导核心。报告说:“关于西藏的党组织,我们拟成立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以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王其梅(副政委)、昌炳桂(副军长)、陈明义(军参谋长)、刘振国(军政治部主任)、天宝(藏族干部、全国政协代表)等人为委员,张国华任书记,谭冠三任副书记。”

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刘邓的报告。由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序幕拉开了。

进军西藏任务胜利实现

要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转赴高寒缺氧、地瘠民贫的康藏高原,十八军中有不少干部、战士心事重重,一时间大家思想上有了畏难和不满情绪。

西南地区解放后,战士们经过长期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战争生活,刚刚安定下来:加之西藏是个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不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听说要进藏,一些同志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尤其是转到地方工作的干部,包括少数负责干部,思想很不通,甚至有些抵触。

为了扭转部队的情绪,提高干部、战士对于解放西藏重要意义的认识,张国华、谭冠三在部队中反复进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了思想动员。他们从军党委常委开始,逐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少数干部中存在的畏难思想倾向进行了批评教育。

那时,张国华的女儿正出麻疹,他却无暇照料。等他开完会赶回家时,不满3岁的女儿已经离开人世。张国华抑制住心中的悲痛,依旧为进藏准备工作日夜奔忙。这时,组织上决定派张国华的爱人樊近真进藏参加组建银行的工作。张国华动员她说:“共产党员不能计较个人利益,到西藏那样艰苦的地方去,困难肯定很多,但党的事业需要你,你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去。”樊近真理解和支持丈夫,服从组织决定,强忍失去爱女的痛苦,以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加入到进军西藏的行列。

张国华及十八军领导成员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感染了十八军将士,加上一系列的思想动员,令部队官兵思想觉悟大大提高,进军西藏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了在进藏过程中正确贯彻中共的民族宗教政策,张国华想尽一切办法了解西藏各方面的情况。他到成都四川大学等单位,邀请熟悉情况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并搜集了大量资料。张国华还带头学习藏文,在小本本上整整齐齐抄满了藏文,有空就拿起来读几句。根据中共中央和西南局关于解放西藏的方针政策,张国华主持制定了符合西藏实际情况的各项执行办法和《进军守则》,既消除了部队由于对西藏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种种顾虑,也保证了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

1950年3月18日,十八军在四川乐山召开进军西藏誓师大会。

邓小平亲临誓师大会,并给十八军将士题词:“接受与完成党赋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张国华主持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他说:“进藏确实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残酷压迫之下生活,岂不更苦?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能眼看他们受苦而无动于衷?”谭冠三在会上说:“解放西藏我带头,我要去,我在西南区已经跟刘、邓首长表了态了,这个任务没得含糊的,我坚决去……要是我死在了西藏,就把我这把骨头埋在西藏,我下这个决心。”在十八军部队领导的带领下,战士们士气很高,口号声不断,歌声嘹亮,精神抖擞地出发了。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运输和物资供应成为进军西藏最艰巨的任务,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谭冠三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建军,一面建设”的方针,不惜一切代价修路,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雅安至甘孜600多公里的公路建设。

9月初,西藏上层反动集团陈兵金沙江西岸和昌都类乌齐地区,准备以武力阻挡解放军进军西藏。张国华在亲自确定了藏族土司、头人对解放军进军昌都的诚意之后,遵照中共中央以打促和的指示,实施昌都战役。张国华负责指挥前线作战,谭冠三负责物资补给、运输保障和储备。1950年10月6日,昌都战役打响:24日,昌都战役胜利。之后部队没继续西进,而是选择留在昌都。昌都战役推动了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加速了西藏上层统治集团的分化。1951年2月,原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等人到北京进行和平谈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于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5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进军西藏的命令,十八军开始向拉萨前进。穿越横断山脉,翻越了12座海拔4000米以上和4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号称“天下第一山”的丹达山海拔在6000米以上),横渡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数十条河流,历时100多天,终于在1951年10月26日进入拉萨,受到两万多名僧俗官员及各界群众的隆重欢迎。

进军西藏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结束,也使祖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统一:不仅标志着西藏“有边无防”的历史终结,而且使西藏人民近百年受外敌欺凌和奴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

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后,帝国主义势力和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不甘心失败,利用宗教信仰破坏民族和军民之间的关系,控制粮食、抬高物价,妄图用“困”和“饿”的手段迫使解放军不战而退。司伦鲁康娃(鲁康娃,本名切旺-喇布丹,司伦是鲁康娃的职位)见到张国华,第一句话就是: “过去满清入藏大臣也姓张(指张荫堂),只在拉萨设了一个衙门,你何必带这么多军队,饿着肚子跑回去,可比打败仗更难受啊!”

筑路是解决进藏部队运输补给的关键,但道路的修建比较缓慢。公路没有修通,后方补给供应不上,进藏部队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原定每人每日一斤半口粮,被减去一半,接着又减到三分之一。部队进驻拉萨后,在尚未消除几千里行军疲劳的情况下,遵照中央关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军党委发出“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号召,立即开始了开荒生产,由谭冠三担任生产委员会主任。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给部队很多刁难,把当时拉萨西郊的一片烂石滩、河滩高价卖给部队进行生产种植。当时他们就预测,说不相信解放军能够在这个地方种出粮食来。

张国华、谭冠三率领军直机关、直属队到拉萨西郊开荒生产。谭冠三动员说,开荒生产是我们在西藏长期的、经常的政治任务、战斗任务,大家一定要有这股子劲頭。

看到军长、政委带头开荒,大家都憋着一股劲,饿着肚子进行开荒生产。在气温零下10多度的环境下,年近五十岁的谭冠三政委干在工地,吃住在工地。原本计划两个月内开垦2000亩荒地,结果不到1个月,部队就开垦了2300亩。光开垦荒地不行,还要积肥,还要修水渠,谭冠三又带着大家去积肥。他背着筐子,跟年轻小伙子们开展竞赛,看谁背的重、谁背的多。他每天起床都起得很早,背几趟粪回来之后,再用早餐。谭冠三就这样带领十八军官兵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把拉萨城内的人畜粪便和垃圾清理干净了,拉萨城的面貌一天天的改变,昔日的荒滩地也一天天变绿了。

1952年2月10日,以十八军军直机关为基础组建的西藏军区正式成立,第十八军番号随后撤销。

1952年8月,谭冠三和战士们创办了西藏军区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并经常到农场去参加劳动。那时,谭冠三住在一个被称为“罐头盒房子”的土屋里:墙是草皮垒的,屋顶是用罐头盒铁皮盖的。在高原日夜温差大的情况下,中午热得汗流浃背,半夜却冷得四肢僵冻。战士们见年过半百的谭政委和大家同甘共苦,开荒的劲头越来越大。经过一年艰苦努力,军区“八一农场”和机关部队的庄稼蔬菜获得了丰收。第二年秋天,就收获了青稞等粮食超过10万公斤,蔬菜达到自给自足。谭冠三还邀请当地藏族群众和西藏上层爱国人士、贵族喇嘛等到“八一农场”参观。前来参观的当地贵族们看到部队种出的大萝卜、大白菜,很惊奇,由衷地敬佩说:“你们是神兵啊!这在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丰收这么大的白菜、萝卜,就你们能够生产出来。”

谭冠三经常对战士们说,在“世界屋脊”风雪高原搞生产,撒下的不仅是粮食的种子,还是希望的种子,团结的种子。为了解决进藏官兵维生素严重不足的问题,谭冠三在增加蔬菜品种的同时,萌发了在西藏种果树的想法。他在自己的小院做实验,在“八一农场”开垦果园。有一天,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他正在种一棵核桃树,他对记者说,“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十八年,我种的这棵树是核桃树,可能我吃不上了,但是你们可以吃得上”,他说我们在西藏工作不能光看眼前,不能光为自己,要为后代着想。

当地群众称赞解放军是“新汉人”“菩萨兵”

在打击西藏分裂势力的同时,张国华、谭冠三十分重视扶持和发展爱国进步力量。他们两人亲自到布达拉宫和三大寺看望喇嘛群众,散布施,献哈达。他们把经过千山万水带来的,舍不得吃的大米、饼干和罐头送给藏族同胞,自己只吃部队自己磨的粗糌粑,甚至是H水煮青稞、豌豆。两人还要求部队利用一切条件,替藏族同胞治病、盖房、修水利、发放贷款和农具,鼓舞藏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信心。当地群众都纷纷称赞解放军是“新汉人”“菩萨兵”。

1952年冬天,按照西南军区配合后方部队向西修路,加快修通公路的指示,1953年1月,西藏工委、西藏军区党委和原西藏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了筑路委员会,动员一批当地民工和筑路部队官兵一起修筑康藏公路(西康昌都至西藏拉萨)。

筑路委员会主任是谭冠三,他看到这正是在各阶层藏胞中扩大共产党和解放军影响的好机会。他认为,民工和筑路部队官兵约1万人,其中有8000多人是当地民工,他们绝大部分是第一次接触解放军,只要他们看到解放军和反动藏军不一样,他们就会了解人民军队的本质。

在付劳动报酬时,部队把工资直接发给民工个人,这些当地藏民世世代代为农奴,从来没有领过工资,没想到劳动还可以有报酬,十分感动。有的民工修路时病了,部队卫生队还给他们免费治病。

由于进藏部队的努力,“新汉人”“菩萨兵”的称呼很快在藏民中传开。在1959年拉萨叛乱中,这些参加修路的藏民,大部分都成为了平息叛乱的积极分子。在那场叛乱中,谭冠三为了保护上百名上层爱国人士的安全,挨家挨户去动员他们到军区暂避。谭冠三亲白到阿沛·阿旺晋美家中,动员他到军区住,阿沛说,为了工作,开展工作还是在家住好。谭冠三就调整了警卫部队,对阿沛·阿旺晋美的安全工作布置得非常周到。阿沛非常感动,当天晚上他和夫人召集全家人开了会,他对全家子女和工作人员说,有了共产党才有我阿沛,有了共产党才有阿沛的一家,共产党是我的恩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共产党。他说:“星星是跟着月亮走的,我阿沛和我们阿沛一家,就要像星星跟着月亮走一样,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一直走到底。”

从“三年一换”到“长期建设西藏”

为了加强部队的思想建设,张国华、谭冠三从实际出发,狠抓长期建藏的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环节。

1950年初,在第十八军接受进藏任务时,毛泽东主席在电报中曾指出:“入藏部队可定为三年一换,以励士气。”但中共中央很快就发现,“三年一换”难以实现,而且对开展工作极为不利,所以决定提出“长期建没西藏”的口号。

1951年2月,张国华在十八军后方部队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传达了这个口号,并提出把长期建设西藏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他向部队各级领导反复强调加强长期建藏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把它和建军宗旨教育、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部队热爱祖国、建设西藏的全局观念和责任感。

1952年12月11日,张国华等领导干部代表全军指战员向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致电,表示了长期建设西藏,捍卫祖国边防的决心。

谭冠三和他的战友们提出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口号。从1951年进藏到1959年的8年时间里,谭冠三只回过内地两次。一次是1955年3月,作为西藏工委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另一次是1956年9月,参加中共“八大”,其余时间一直在西藏工作。就是回内地也是来去匆匆,心里惦记的还是西藏。参加“八大”后,谭冠三带回西藏的是几大箱菜籽和花种,却没有给夫人李光明买一件新衣服,连身边的秘书都为李光明抱不平。但妻子李光明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她坦然地说:“他的心里除了西藏,还是西藏,他有一大心愿:要把万里雪域高原的荒山野岭变成花果山,要把西藏建设成一座大花园。自然那些花花草草比我重要得多了。”

按照规定,高级干部可以回内地休假。可是,谭冠三在西藏高原戎马戍边前后12年,很少休假。他热爱西藏人民、热爱边疆山河,对西藏的一草一木都有极深的感情。他曾带着农业技术员步行勘察拉萨河两岸的土地,亲自收集了12口袋草籽和土壤标本,号召、组织部队开荒种菜、种草、种树。他自己开垦了一片地,除种菜、栽苹果外,还培育树苗。

每年春节,谭冠三都带着秘书、警卫人员等出去向部队、机关、农场拜年,走到哪里,就把自己苗圃里的树苗赠送到哪里,动员同志们都来种树。他常常对同志们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在边疆种树就更有意义,绿化风雪高原,改变生态状况,增加氧气,调节湿度,防止风沙,这是建设西藏,巩固边疆的百年大计啊!”如今,西藏军区大院杨柳成荫,拉萨城内外林木翠绿,花果飘香,柏油路旁林荫小道枝叶茂盛,春意盎然。

1964年4月,陈毅元帅在游成都杜甫草堂时,遇到谭冠三,立即握住他的手说:“你是西藏的功臣!我要请你吃肉!”并向周围的人介绍谭冠三在西藏的功绩。后来,谭冠三到北京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西藏建设的情况时,又受到了邓小平、彭真、李先念等中央领導同志的赞扬。邓小平欣然说:“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无论‘政治方面,还是‘补给方面,你都功无旁贷!”谈话结束,邓小平又补充了一句:“站在青藏高原上搞政治工作,你是名副其实的高屋建瓴啊!”“阵地最高的政治工作者”——这是对谭冠三参与运筹西藏全局的高度评价。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宣告正式成立,阿沛·阿旺晋美担任西藏自治区主席,张国华任区党委第一书记,谭冠三任第二书记。

1966年11月,谭冠三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党组第一副书记,主持最高人民法院的日常工作。可他接二连三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中共中央再次考虑他的工作安排,聂荣臻元帅找他谈话时,他对聂荣臻说:“我怀念西藏,想念西藏的部队和人民。如果中央要给我安排工作,我还是想回西藏去。”

西藏的同志也想念谭冠三。1977年,一批原十八军和西藏军区的老同志联名写信,邀请他回西藏看看。他和夫人李光明乘飞机到了成都,由于夫人李光明中途患病突然瘫痪,他便让夫人李光明留在成都休息,自己毅然登上飞机,飞向他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西藏。

谭冠三从西藏返回成都后,夫人李光明的病情尚未好转,他自己也因高血压加之高原之行引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谭冠三病重后,对党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把他的骨灰埋在西藏。他一再叮嘱夫人李光明,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修墓,不要立碑,就埋在拉萨西郊“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他说:“让我化作肥料,最后为西藏人民作点贡献。”

1985年12月6日,曾在祖国边疆立下功勋的谭冠三辞世。临终之前,他向党提出了唯一的请求:“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1986年8月1日,根据他的遗愿,西藏自治区党政军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在拉萨“八一农场”苹果园隆重举行了谭冠三骨灰安放仪式。许许多多像谭冠三这样的十八军领导干部和无私奉献的战士们,驻守边疆,建设边疆,团结各族人民,巩固西南国防,用火热的青春铸就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艰苦辉煌。

猜你喜欢

张国华西藏部队
都是西藏的“错”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卷绕王”张国华:一辈子,一件事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时间之河
家有贤妻解心忧,厅官放胆狂贪2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