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8-12-04刘佳
刘 佳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郑州 450000)
格林巴利综合征指的是周围神经与神经根的脱髓鞘和以小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炎症反应为主要病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往临床多采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但疗效不佳[2]。相关研究表明[3],给予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对3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7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6)与对照组(n=36)。纳入标准:(1)确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2)对本次研究知悉且允许;(3)意识清楚,无精神障碍类疾病;(4)无心血管疾病与肝肾功能疾病。研究组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36.4±3.2)岁;对照组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5±3.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等。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以及临床症状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详细措施如下:(1)生活护理:在患者卧床期间要做好口腔与皮肤护理;定时翻身,帮助患者叩背、排痰,防止肺部感染以及褥疮;进行腹部按摩促进其肠道蠕动,为了防止患者关节畸形以及肌肉萎缩,要经常按摩其患肢。在康复师帮助下对肢体进行牵拉与按摩,并适当加压关节,5min/次,每天4~5次。(2)良好肢位护理:为了预防痉挛,使患者呈良好体位,侧卧或平卧时肩关节微屈,肘关节伸展,从而改善静脉回流。(3)床上护理:训练患者向患侧移位,例如起坐、翻身、膝、髋、肩、踝等关节进行抗痉挛训练;下肢搭桥训练,10min/次,5次/d。(4)行走训练:在做好相关保护措施前提下,协助患者适当下床走动。患者双手扶床,保持腿与肩齐宽,双腿膝关节微屈进行下蹲、起立训练,髋关节交替斜上,并逐渐负重,每次5~10min,5次/d。(5)日常生活护理:患者可以坐起后,逐渐开始练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洗脸、解纽扣、进食等,嘱咐患者多对患侧肢体进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变化情况及护理满意度。(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内容包括步行、穿衣等10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即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标准:CSS评分≤15分为轻度;CSS评分为16~30分为中度;CSS评分≥30分为重度。评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3)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与一般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Barthel指数与CSS评分
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C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Barthel指数CS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36)50.8±7.253.5±6.313.8±3.511.8±3.5研究组(n=36)51.0±7.361.5±5.313.1±3.88.9±3.8t1.2355.8301.0383.368P>0.05<0.05>0.05<0.05
2.2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满意9例,一般21例,不满意6例,总满意度83.3%;研究组满意14例,一般22例,总满意度10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5,P<0.05)。
3 讨论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起病急、发病快,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患者通常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仅靠药物治疗无法到达理想疗效,需结合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而常规护理往往无法达到患者与临床医护人员的需求。
临床发现,对于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应及时治疗,积极护理,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预后[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CSS评分较对照组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分析原因为:人体的周围神经有可塑性,于早期采用锻炼、按摩、康复,对大脑以及大脑周围神经有刺激作用,增加大脑兴奋,建立神经通路;根据患者早期具体情况,协助其进行被动与主动运动,并对其关节肌肉进行活动,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与痉挛;指导患者自主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可使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