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对比
2018-12-04张永灿
张 永 灿
(许昌市中医院外一科 许昌 461000)
肾结石属于临床泌尿外科较常见的一类结石疾病,患病人群主要以青壮年最常见,且男性远高于女性,可在两侧肾脏均匀发病[1]。肾结石发病后典型症状以肾绞痛为主,有关研究统计显示,肾结石患者发病还有40%~75%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小结石患者多出现腹部阵发性疼痛或绞痛,对于大结石患者多出现腰部疼痛、酸胀以及活动性钝痛等症状[2]。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肾结石大小在2cm以上,以往多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但术中出血量大、并发症多,严重影响后期疗效[3]。随着医疗科技的革新与发展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泌尿外科。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82例,随机住院病历号单复数法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经B超及CT扫描检查确诊为肾结石,肾结石直径在3cm以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现象,且叩诊肾区呈痛阳性。参照组患者男女比值为23∶18,平均年龄(55.5±6.8)岁,结石平均直径(2.1±0.2)cm;治疗组患者男女比值为22∶19,平均年龄(56.2±6.4)岁,结石平均直径(2.2±0.2)cm。上述基线资料对比较相似,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经皮肾镜取石术,具体内容如下:给予患者截石位,然后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通过膀胱镜在输尿管留置型号为5F的导尿管后,更换体位为俯卧位,并给予软枕垫高腹部,并经过输尿管输注无菌生理盐水至肾结石盏部,再置入导丝,随着导丝引导逐渐扩张通道,再将16F Peel-away鞘,置入肾盏中,通过钬激光碎石后,应用套石篮以及异物钳联合取出碎结石,并在术后患侧输尿管部位留置7F双J管以及14F肾造瘘管[4]。
治疗组则给予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通过应用导丝进行引导,将逆行置入14F的输尿管软镜先扩张鞘,然后再置入7.5F的输尿管软镜,然后应用钬激光击碎结石,并充分应用异物钳以及套石篮,将膀胱以及肾脏内的结石碎屑取出,及时止血,冲洗尿管,并留置6F的双J尿管[5]。
1.3 观察指标
治疗完毕后,采用B超复查其结石清除情况,其中肾结石以及残石小于3mm,则可显示为肾结石清除成功,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血清蛋白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清蛋白水平变化进行统计
经统计显示,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相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参照组患者血清蛋白下降水平与治疗组相比更明显,且住院时间较治疗组显著延长,P<0.05,见表1。
表1 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清蛋白水平变化进行统计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d)结石清除率(%)血清蛋白水平(g/L)治疗组415.56±1.4540(97.56)0.33±0.15参照组419.23±1.8539(95.12)16.68±2.56统计值-9.9970.34840.824P-0.0000.5560.000
2.2 并发症发生几率
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较治疗组高,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几率
组别例数感染出血败血症总率治疗组411001(2.43)参照组4153210(24.39)χ2----8.504P----0.003
3 讨论
肾结石的发病诱因包括饮食习惯不良、遗传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尤其以饮食因素最为典型。肾结石发病典型部位有肾盂、肾盏以及肾盂与输尿管交汇部位,发生肾结石后极易造成肾脏损伤[6]。对于肾结石的治疗主要以清除结石、保护肾脏及促进肾脏功能恢复为治疗目的。传统的取石术中,尽量将结石边缘部位击碎,确保结石碎片较小,以及碎石角度受限,残石不易排出,再应用异物钳以及套石篮进行取石,延长了手术时间,同时极易损伤肾脏粘膜以及肠粘膜,增加了出血量,术后极易发生败血症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不利于后期患者康复。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通过内镜直视进行钬激光碎石,其碎石疗效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无差异,属于微创治疗的时代发展趋势。该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输尿管硬镜术与输尿管软镜术,输尿管硬镜术及软镜术治疗中,先置入扩张鞘,再应用器械进行反复取石操作中,减少了尿道粘膜的损伤,持续取石操作中,进一步了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疗效;再加上输尿管扩张鞘对尿道粘膜形成一个保护层,可避免钬激光功率过大对粘膜的损伤,进而可降低感染及出血的发生概率,2种治疗方式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针对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与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后,其碎石术效果无差别,但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可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安全性高,临床优势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