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8-12-04赵宝顺
赵 宝 顺
(开封市人民医院普内科 开封 475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基础为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产生短暂而持久局部、弥漫性脑损害,可引起脑组织坏死、神经功能缺损等系列表现。以往临床以西药治疗为主,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在临床不同领域的推广与普及,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的治疗方向。我科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辩证治疗,效果确切,现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脑部CT及MRI诊断,发现病灶区域,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18±5.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h~3d,平均(0.89±0.44)d。排除标准:(1)病程进展快;(2)脑出血、混合性卒中、无症状性脑梗死者;(3)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患者;(4)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组间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低颅内压、脑保护治疗。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20130078)治疗,100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公司: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初始剂量每次10mg,之后依照病情调整剂量,每日最大剂量≤80mg,一般维持剂量40mg;依达拉奉(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80495),30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内,30min内滴完,2次/d;奥扎格雷钠(生产公司: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29)40~80mg/次,溶于5%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每天1~2次,连续治疗1~2周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依据,上述药物可依照患者基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临床反应、治疗目标等进行针对性调整。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我院自拟补阳还五汤治疗,药方:赤芍、地龙、归尾各10g,川芎、桃仁及红花各6g,黄芪30~120g。气虚血瘀型加生地黄、白附子、丹参、炙甘草;风痰瘀滞型加白术、半夏、天竺黄、胆南星、茯苓、天麻、香附;痰热内闭型加珍珠粉(冲服)、羚羊角粉(冲服)、丹皮、夏枯草。
1.3 观察指标
(1)NIHSS评分:共11个项目,轻度:0~6分;中度缺损:7~15分;重度缺损:16~42分[3]。(2)MRS评分:0~5分6级评分制度。0分: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无明显功能障碍;2分:轻度残疾,无法恢复至病情,可照顾自身日常事务;3分:中度残疾,生活需帮助,可独立生活;4分:中重度残疾,无法独立行走;5分:重度残疾,卧床、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能力完全丧失[4]。
1.4 疗效判定
参考卫生部《病症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进行效果判定。痊愈:肌力恢复≥4级,头痛、耳鸣、头晕等症状完全消失,可独立生活;显效:肌力恢复2~3级,相关症状显著缓解,基本可独立生活;有效:肌力恢复1级,相关症状有所好转,部分生活可自理;无效:肌力无改善,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生活无法自理,昏迷、植物人生存及死亡患者归为无效。治疗总有效为痊愈、显效、有效之总和。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NIHSS、GC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均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参考组痊愈1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GC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分)
组别(n)时间NIHSS评分MRS评分观察组(40)治疗前36.62±5.554.36±0.51治疗后14.36±3.273.00±0.67参考组(40)治疗前36.15±6.004.40±0.39治疗后25.02±4.134.01±0.53
3 讨论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奥扎格雷钠、依拉达奉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可达到溶栓、纠正脑损伤功效,然而临床关于上述药物使用时间尚未统一,若用药时间不当可增加疾病进展的风险。中医将缺血性脑血管病归为“中风”范畴,以突然昏仆、肢体麻木、口外眼斜为主症,众家对中风的病机研究尚未统一,主要存在的病机说有以下几种:(1)气血血瘀、经脉闭阻、中风气虚说:《医学发明》均认为本病为气机理为气虚则血行缓慢、痰湿内生、血行不利而致瘀;气虚血少,血脉空虚而致瘀。其中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虚则无鼓动之力,血瘀则气失荣养致虚,二者恶性循环,并导致中风或本病加重。(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说:《素问》、《灵枢》叙述,本病主要病理机制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可夹火、夹痰、夹瘀而发病[5]。肝肾亏虚、肾精不足,则导致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机阻塞,升降失常,血窜至经络,浸淫血脉,导致中风,因此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本病核心。此外,痰瘀互结、脑脉阻滞、脑脉失养、毒伤脑髓等学说亦为较多学者认可,因此临床治疗中多围绕上述病机给药,脑血管病病机变化快,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因此治疗时序辨证施治,兼顾其他。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NIHSS、GCS评分及MR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促进缺损神经功能、脑组织的恢复,有助于逆转已经形成的损伤,效果确切,具有显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