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对术口愈合情况对比分析
2018-12-04陈俊辉陈国强郑进福马华姣
陈俊辉 陈国强 郑进福 马华姣 邹 丰
(丰顺县中医院 梅州 514300)
腹部手术包括肝、胆、胰、脾、肾、胃、肠、腹膜等部位的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术后术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因此对于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完善的缝合方法有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1]。常规的腹部术口缝合术虽然对患者腹部切口有一定的缝合作用,但术后易出现术口的脂肪液化,以及术后皮下凹陷等并发症[2]。改良腹部术口缝合术是在常规腹部术口缝合的基础上将患者腹部皮肤层作精细缝合,不缝合患者脂肪层,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3]。本文主要探讨腹部手术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对术口愈合情况的对比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住院医治的200例腹股沟疝患者,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排除了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患者、其他消化道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在随机情况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8±1.9)岁,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51例,腹股沟直疝患者51例,腹股沟斜疝患者患者4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9±1.8)岁,女性患者48例,男性患者52例,腹股沟直疝患者56例,腹股沟斜疝患者44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1.1纳入标准
(1)经体格检查及B超检查就基本可以确诊患者;
(2)病例完整且愿意接受随访的患者;
(3)既往无精神疾病以及严重的认知障碍患者;
(4)无传染性疾病患者。
1.1.2排除标准
(1)所有病例均经体格检查及B超检查,合并有其他腹部疾病患者;
(2)精神异常的患者;
(3)药物过敏史以及具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4)合并恶性肿瘤、消化道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腹部手术术口缝合方法:患者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逐一将患者腹膜层、肌肉组织、腱膜、脂肪层缝合,最后将患者皮肤闭合,或者逐一将患者腹膜层、肌肉组织、腱膜缝合,最后将脂肪层和皮肤一起缝合。
观察组患者改良腹部术口缝合方法:患者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逐一将患者腹膜层、肌肉组织、腱膜层、皮肤逐一缝合,或者逐一将患者腹膜层、肌肉组织、腱膜以及皮肤缝合,需注意的是在缝合的过程中,患者的脂肪层不予缝合,皮肤层需作精细缝合。
1.3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临床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经手术缝合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各项手术缝合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为:(1)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经手术缝合后,医务人员观察患者是否有术后出血,感染,术后术口疤痕,术口皮下凹陷,术后脂肪液化等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比例;(2)各项手术指标:患者经手术缝合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腹部手术逐渐向微创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注重术后伤口愈合以及术后伤口的美观问题。患者腹部伤口早期易出现红肿,主要原因是患者伤口浆液以及白细胞出现应激反应,随后转变为巨噬细胞,患者伤口的血液和渗出液的纤维蛋白原凝结成块,凝块逐渐变成痂皮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4]。2~3d后,患者伤口开始缩小,伤口底部和缘开始生出肉芽组织从而将伤口填平,5~6d后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瘢痕开始形成[5]。根据伤口愈合情况来看,腹部手术缝合方法在于尽快缩小患者的伤口的创面,防止组织伤口出现再损伤,促进患者伤口组织的再生[6]。由于伤口愈合过程中,会产生瘢痕组织,而瘢痕组织可以造成对患者的伤害,因此需要抑制瘢痕的形成[7]。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组别例数术后出血感染术口皮下凹陷术后术口疤痕术后脂肪液化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001(1%)0(0)0(0%)1(2%)0(0)3%对照组1005(5%)2(2%)10(10%)10(10%)20(20%)47%a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常规腹部手术术口缝合方法常出现术后术口脂肪液化、术后术口皮下凹陷等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伤口的美观,主要有以下原因:医务人员在缝合患者腹部伤口时,术口脂肪层缝合较难对合至原位缝合;缝合脂肪层打结时易造成脂肪组织撕裂;缝合脂肪层打结过紧易造成局部脂肪组织缺血,影响脂肪组织血运,从而导致脂肪组织液化发生率增加,脂肪组织缝合打结的松紧度较难把握。改良腹部术口缝合方法,不缝合脂肪层,皮肤层作精细缝合,皮下脂肪自然对合。此方法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术口感染、脂肪液化及皮下凹陷,此方法有效预防术后术口疤痕及术口出血,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无明显增加其它手术并发症,方法可行[8]。由结果也可看出,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感染、术口皮下凹陷、术后术口疤痕及术后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远远低于对照组47%发生率,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对进行腹部手术的腹股沟疝患者除常规腹部手术术口缝合治疗外,改良腹部术口缝合治疗效果更好,对其他常规腹部手术术口缝合同样适用,具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