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探讨
2018-12-03姚木英
姚木英
摘 要:近年,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复杂,给小学教学工作带来许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多数夫妻因经济情况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因此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导致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身心安全上出现很多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根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提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之一同而来的还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如今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更加愿意外出打工支持家用,而这些家庭更加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支付他们的上学费用,因此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选择将儿童留在家乡,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出现给小学的教育工作造成了很多新问题,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氛围,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以及家长的共同协助。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缺少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形成孩子们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然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长时间无法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由此造成农村父母无法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而且农村的贫困家庭,也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也就更加使得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长的管教和照顾,他们需要承担家中的大量家务活和农活,他们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因此,在家庭中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良好教育,缺少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导致他们心理存在问题,给农村小学的教育带来困扰。
二、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如果要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强有力地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环境,以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例如,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资金可以不断加大,而且要重点投入硬件设施,还有师资上。农村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农村的小学老师更好地利用教育设施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加强家庭教育,从源头上解决心理问题
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更多的家庭教育。家庭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场所,所以尽管父母外出打工,也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父母就可以选择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或者家长们也可以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通信工具保持联系,从老师那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馨,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断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心理。
3.关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老师职业素养
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关注和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比如不断完善自己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以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留守儿童进行深入的交谈,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老师再根据他的想法进行规劝,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心理不断健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加强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得到高效的解决,这就需要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他们就能够充实自己独处的时间,有效避免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例如,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了解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特点,然后根据每位留守儿童的特点培养各自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他们就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减少了他们单调无聊的时间,有效避免他们因为孤独而产生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如此一来,在政府、小学老师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不断健全他们的人格,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世君,陈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证分析与策略研究:基于对X省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4):9-11.
[2]张建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6(8):243.
[3]余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