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素养下小学课外阅读教学对策探究
2018-12-03雷攀
雷攀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这篇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课外阅读,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并在长期的实践、反思、探究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界流行着一个热门名词“核心素养”,它指的是学生需要具备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新课程对儿童阅读及学生全面发展提出新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目前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在广泛而有序的阅读中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真正提高。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以阅读促进核心素养实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引导和教学?
一、重视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分享自己学习语文时曾说,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重视语文教材阅读,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除了完成日常语文教研教学外,还应不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图书、期刊和报纸,并有意识从中挑选一些优秀文章,适时地将这些文章与课堂课文结合起来一并教学,让学生找出他们类似的表达强烈情感的、优美的语言,一步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扎扎实实积淀语言,循序渐进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言的积攒、沉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朗读和背诵是语言累积、语言内化和强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积淀语言,循序渐进培养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的文章,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例如: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外婆、风景与我》(摘自《小学生导刊》):早晨,布谷鸟醒来,在枝头伸了个懒腰,练起嗓子来。晨雾围绕中,外婆早早地起床,背上蒌子去山上捡柴。山上的古木也慢慢醒来,伴着春风舞蹈。薄雾缭绕中,地里的稻穗被清新的空气熏醉了,搖头晃脑地吟着诗歌,豆角忍不住笑了,不小心笑破了皮。早上,当薄雾散去时,袅袅炊烟升腾在竹林上方。吃过早饭,我和外婆又行动起来,向森林深处进发……再如:《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篇诗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和巧妙的想象,将自然环境中植物进行赞美和抒情。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诗文时,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朗读边使其领悟和想象清晨山中的自然环境,形成视、听、嗅三感体验,学生的这无限遐想力将随着文字规律、含义在脑海中进行联系起来,“豆角忍不住笑了,不小心笑破了皮。”“春风似剪刀,剪出一条条绿柳”,在学生的眼里,豆角怎么笑破的皮?春风又像什么呢?在这些疑问中,学生便逐渐掌握一定精妙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得心应手地积淀语言,循序渐进培养语感,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
三、用发现的眼光去实践和体验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内容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达到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阅读成效展示的舞台,例如宁乡市玉潭镇中心小学教师黄红兵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推荐了一篇期刊文章——《山的味道,水的味道》。由于学校地处城市,远离乡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感悟和学习山的味道,水的味道呢?为此他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各种比赛:摘橘子比赛、抓螃蟹比赛、远足之旅、手工制作等等,甚至还在操场上建起了巨大的临时水池,举行过抓泥鳅大赛。学校还把孩子的作品办了一个展览,专门请了期刊媒体进行宣传,对这些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在行动、体验、感悟、思考和发现等一系列的体验,提高了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不知不觉让语文核心素养悄悄潜入学生的阅读教学中。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除教学任务外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语文阅读课上,如果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累积语言、真正做到结合语言有滋有味地开展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地运用语言,这些都在不经意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扎扎实实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品质,为学生终身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邹丽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活力,2017(14):5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