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营造智障学生活力课堂
2018-12-03韩晓燕
韩晓燕
又到了星期二,早早的,我就来到了一年级教室。家长一见我就殷切地问:“韩老师,是去上音乐课吧?”我笑着点点头,领着孩子们去音乐活动室。一年级的新生多为自闭症和多动症,不是坐不住就是毫无反应,每次的唱游课都让我和音乐老师绞尽脑汁却收效甚微。上什么,如何上,都是我们纠结的问题。到了音乐教室,音乐老师不在,教室里还有另外两个年级的学生,我有些紧张了,三个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六年级、八年级,年龄不等,智障程度各不同,上什么呢?原来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肯定不行了。那么,该怎样因势利导,营造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活力课堂呢?多年的特教经验让我迅速冷静下来,稍稍整理了思绪开始上课。
一、调整教学环境,创建有秩序的活力课堂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開展,并且能有利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进程。智障学生的智障原因、智障程度、生理心理都是调整教学环境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同时活力课堂强调让学生肩负起责任,自主管理,维持班级秩序。
二、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解决了座位问题,那么这节课上什么内容呢?营造活力课堂,教学内容不但要因人而异,而且要活泼生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体现教授内容生活化。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合和再造,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心理产生求知的渴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等引入最佳状态,让每个智障学生都能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我一抬头看见六年级的一个男生和八年级的一个女生正在为座位争论,我灵机一动,有了主意。我走过去,拉起他们的手,让他们站起来,微笑着分别问他们:“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你们会写男和女这两个字吗?”问题一出,学生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到这两个学生身上,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学生开始竖起耳朵,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开始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
三、游戏穿插,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智障学生的注意多以无意注意为主,且注意的稳定性差,难以转移,注意的范围狭窄,同时他们的注意分配能力也很差。而在活力课堂中,智障学生通过自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并有利于维持学生稳定的有意注意。
统计的结果显而易见。学生数的人数都不一样。教室里有了争论。怎样让学生继续关注并维持注意力集中呢?于是我开始了报数游戏。学生一个一个地站起来报数。第一排几个,第二排几个,第三排依次进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轮到自己时赶紧站起来报数,碰到不会报数的其他人赶紧帮忙。这个游戏将学生从一开始的无意注意成功地转化成了有意注意,维持了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扩展了智障学生注意的范围,促进了他们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积极心理品质,突出榜样
活力课堂倡导激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积极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智障学生生命中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寻找和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让智障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然而智障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难以发现且不稳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有效地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一改以往以问题为取向的教学思路,换之以积极心理为取向的教学思路,主动思考并发现学生身上显现的或者潜在的“闪光点”,及时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了积极品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并让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影响其他同学。
五、反思
一节课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很快结束了。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刻地体验到了营造活力课堂的重要性,和我的学生们一起享受了活力课堂教学带来的快乐。
活力课堂不仅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其主动积极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环境,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求,进一步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和谐互动、共同发展。
正如林伟民的《活力课堂》一书中所说:活力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高度统一,是在生成中不断重构课堂教学走向的教学。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课堂上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巧妙利用课堂中的疑问、猜想、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究中茅塞顿开的喜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有意义、有效率的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林伟民,侯建成.活力课堂:让课堂换发生命活力的教学艺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