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育人两相宜
2018-12-03邹骋胤
邹骋胤
摘 要:主要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觉,研究如何将育人观念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中,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育人观;小学语文;对策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并兼具人文性,其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育人材料。作为班主任和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拥有好的洞察力去挖掘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中的有利条件,从而潜意识中慢慢向学生灌输新观念、新思想以及最为重要的高尚品格。
一、小学语文教学育人的优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从中可以看出,育人对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且深具变革意义的课程,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语文课程也因其拥有浓厚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学育人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育人观的理解过于宽泛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开展其他学科教育的前提,从学生学习拼音到识字,从阅读到写作等。这一过程也使得许多语文老师错误地把小学语文看成是一门涉及广泛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从而错误地认为其包含学生的各个方面,失去了对小学语文本身应有的见解,造成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观念的宽泛理解。
2.对教学育人观的理解过于狭隘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及相关标准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和目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想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盯着一个目标去实现,但这个目标不是以育人观、提高学生品格贯穿教学,而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最终目标,以至于狭隘地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了就是对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领导最好的交代,却忽视了语文教学这门学科的真正优势,最终目标应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教育。
3.把教学育人观和语文教学相分离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小学语文课堂上一般以语言文字教学为主,思想感情和道德教育则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或者说是一种附属品来参与其中。鲁迅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应以立人为中心。语文课堂真正的魅力就是用其浓厚的人文性和渗透性,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影响,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不是把育人和语文教学单独出来使二者相分离。
三、有效开展教书育人观的对策和建议
1.扮演好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育人角色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如何教书育人,如何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老师一点一滴都影响着课堂中的学生。老师应当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品德、仪表和内涵修养来做好学生的表率,不然无法以有力的言辞或者行动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同时教书育人作为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课文内容的丰富、情節的生动以及精确的角色定位,使这三者相互联系贯通,把语文课堂上教师育人这一角色很好地落实到实践中去。教书育人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一项关键、核心的要求,其中“育人”功能尤其明显,贯穿终身。我们老师必须认真对待,把这一育人角色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2.把握好小学生的阶段性认知和理解能力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比较大,对于刚从幼儿园升到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对于某些事物的认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果强行向他们灌输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发生扭曲或难以接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比较生动又比较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学科,在对孩子进行教学和引导时,要循序渐进地在课堂教育中渗透育人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一个模仿学习阶段,老师对他们说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灵活去运用老师教授的东西,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孩子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其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观念。然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候作为语文老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学和引导,不适用旁敲侧击,以免学生造成错误的理解,反而事倍功半。
3.捕捉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最佳教育时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将育人观很好地融入课文教学当中非常重要,与一般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在于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生动性。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其文学性来塑造某一想表达的观点或者教学意图,使得原本生硬的育人教学能生动地贯穿于课堂中,通过引导和穿插的教学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同时也更容易被学生自身所接受。例如,在《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中对细节动作的描写:“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腕,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这一细节的描写烘托了母亲的轻和瘦,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孩子联想自己母亲的特点,让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母亲。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主人公说:“我没想到我妈那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多重?”主人公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这简短的三句对话看似是对妈妈体重多少的讨论,但是作为语文课堂上指挥官的老师来说,就要很好地寻找切入点。朴实的语言对话和细微的动作描述,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字面无法很好地理解透彻,这时语文老师就要引导孩子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抓住这一时机,让孩子回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妈妈对他的关爱和照顾,自己却很少主动去理解妈妈,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一次思想洗礼,提升思想水平。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