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度——如此美丽

2018-12-03李二爱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角度

李二爱

摘 要:教学一篇文章时,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也许会让困扰你的问题迎刃而解,《咕咚》一课的教学就是如此。

关键词:角度;不明事理;脑洞大开;奇思妙想

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即使有回答对的学生,却总是和自己的预期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尽管课文篇幅短小,课文体裁多以童话为主,学生阅读起来并不困难,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仅限于一些肤浅的、感性的认知,很难和一些理性的东西结合起来。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当,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还是学生的素质造成的?

《咕咚》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

備课时,我不停琢磨,从哪里入手进行课文的教学呢?突然间,我有了灵感。上课时,先让学生认读了“咕咚”一词并了解到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是拟声词以后,我这样问学生:“听到‘咕咚的声音,小兔子是怎样做的?由他的动作,你猜想到他是什么心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听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纷纷说道:害怕、恐惧、紧张……我顺势又问:“在小兔子的心里,‘咕咚会是什么呢?”学生这样猜想:“咕咚”是一个大怪物;“咕咚”是一个外星人;“咕咚”是一个野人……他们的答案花样翻新,让我意想不到。这时,有一个男孩子说:“老师,‘咕咚是一个水里的大怪兽。”我若有所思,就让他说说理由。这个孩子说:“‘咕咚这种声音有点闷,而且,是从水里发出的声音,所以我猜测‘咕咚是一个水里的大怪兽。”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不禁让我心生疑虑:既然在孩子们的心里“咕咚”如此可怕,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咕咚”的可怕呢?

我又这样问孩子们:“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谁能读出这种声音的可怕?”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马上大声读了起来。有的紧缩眉头,有的还加上了动作。我还不满足,又说道:“你们读的声音真响亮,可是,老师不明白,“咕咚”的声音有这么响吗?”原本以为孩子们会被我的问题难住,小小年纪的他们很难发现“用词”的准确和精妙,没想到的是,我的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高高举起来手,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知道!”绝大多数的孩子竟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高高”这个词。看到孩子们学习和思考的热情被点燃,我故作不知地说:“‘咕咚的声音真的那么可怕?”孩子们说:“当然了,因为木瓜树太高了,所以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会又大又闷,听起来很可怕。”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问学生,听了兔子的话,哪些小动物跟着跑了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喊什么?学生找到小动物以后,我出示了这三句话。他们听到的声音都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但是他们说的话一样吗?孩子们纷纷说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小兔子说的是:“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说的是:“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而其他小动物说的是:“快逃命啊,‘咕咚来了!”这三句话,从小兔子说的“咕咚”可怕,到小猴子说的大家快跑和最后大家说的逃命,仅仅是个别字的变化和不同,却将“咕咚”的可怕渲染到了极致。原本只是一个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却在小动物们的不明真相、以讹传讹中,不断扩大事态,以致小动物们纷纷四散逃命。真是验证了文中的一句话:“这下可热闹了!”让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禁哑然失笑。而学生在这微妙的语言描写中,能有深刻的领会吗?看完下文,大家就明白了。

就在大家不明事理地四散逃命时,一个理智、冷静的智者“野牛”出现了,在他的发问和带领下,大家再次来到湖边,并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事情真相如此简单!我问:“这件事怪谁呢?他们错在哪里呢?你会怎样说他们?”学生这样说:“我怪小兔子,我会说小兔子你不知道事情真相,就胆小害怕,导致发生了这么可怕的事。”“我怪小猴子,我会说如果你亲眼去看看,不跟着乱说,其他小动物也不会乱跑了。”“我会说其他小动物们,你们不仅不去看看,还越说越可怕,造成了小动物们的慌乱,自己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呢?”总而言之,孩子们都认为这件事情是小动物们不明真相、胡说乱说造成的。我又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是欣慰。有的说:“我们不能只听别人的话,要自己去看看,弄清事情的真相再说。”有的孩子说:“说话的时候,听到了什么说什么,不要添油加醋地说。”“我们不知道事情真相,胡乱说的结果可能会酿成大祸。”如果不是自己的亲身所见,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一年级孩子的答案。而且,在我的学生中,还有不少的农村学生。我真是快乐激动的同时,又有一些自责和愧疚。

我能不能将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归结为学生素质的高低?每次备课时,有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去做好充分准备?学生的小脑瓜里究竟藏着怎样一个奇异的世界,而身为教师的我,有没有激发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和创造性?对于教材,我有没有琢磨作者写作、编辑编排的意图和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以这一课的教学来说,我没有用常见的课题导入和哪些小动物们跑了起来这些熟之又熟的方法,而是从“可怕”这一角度入手,从让学生想象“咕咚”的可怕,到“咕咚”会是什么,有多可怕,再到这件事错在谁,你会对他说什么,学生从一个感性的问题深入到对事理的推敲和琢磨,直至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让我惊叹的回答,难道不是都和老师处理的“角度”有直接的关系吗?

另外,文本也令我深深折服。一个不足300字的小短文,语言简洁却又含蓄,内敛却又冷静。不正像一位智者从一个睿智清醒的角度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明事理、虚假生事、扩大事态、影响恶劣的现象吗?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角度呢?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换一种角度思考生活
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书法
如何选择报道角度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