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2018-12-01龚仪棠陈丽荣

浙江实用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浸润性内向乳头状

龚仪棠,陈丽荣

(1.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8;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9)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首次报道时称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罕见亚型”[1],定义为由小的肿瘤细胞簇位于类似于血管通道的间质内聚集形成的浸润性癌,细胞簇形态呈假乳头状,没有真的乳头结构,细胞簇内没有纤维血管轴心。这种罕见的组织学类型大多显示侵袭淋巴血管的生物学行为,预后不良[2]。有报道[3-5]显示,在结直肠中同样发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分化,提示伴有微乳头状分化的结直肠腺癌预后差。但CD10在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病例[6]。因此,本文比较行肿瘤切除术的伴浸润性微乳头分化结直肠腺癌与无微乳头状分化的结直肠腺癌,并进一步分析EMA、CD10、E-Cadherin表达在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34例结直肠癌的病例资料,其中伴浸润性微乳头分化结直肠腺癌53例(伴微乳头状分化组),浸润性微乳头成分所占肿瘤比例>10%;随机选择同期手术的无微乳头状分化的腺癌81例 (无微乳头状分化组),其中56例为中-高分化腺癌,25例为低分化腺癌。随访时间4~88个月,终止于2014年9月30日或患者死亡。两组一般资料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采用Envision TM二步法,抗体 EMA(克隆号:VU-1D9)、E-cadherin(克隆号:4A2C7)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10(克隆号:56C6)购自莱卡公司,操作过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EMA和E-cadherin以正常结直肠黏膜腺上皮作为阳性对照;CD10以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作为阳性对照。

1.3 评价标准 EMA、CD10定位表达于细胞浆、细胞膜,E-cadherin定位表达于细胞膜,均以“免疫组化评分”为标准:0分为阴性,1-9分为阳性,免疫组化评分=肿瘤细胞染色强度评分×染色面积评分。染色强度评分:无着色记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染色面积评分:<肿瘤的 10%为 0分,11%~25%为 1分,26%~50%为 2分,>50%为3分。EMA、CD10的表达存在肿瘤的“内向外”阳性模式表达[7]:由于微乳头状癌细胞的极向倒置,本该在腺腔缘的微绒毛反向朝向间质面,从而导致微乳头细胞巢间质面的染色明显强于剩余细胞间连接面。故将EMA、CD10阳性表达分为两种:普通阳性与“内向外”的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学表现 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的瘤细胞簇漂浮在类似于脉管通道的间隙内,细胞簇与间质隔有空隙 (图1-2)。与无微乳头状分化组相比,伴微乳头状分化组溃疡型比例较高、隆起型比例较低;长径较小,肿瘤普遍浸润深度较深,有血管及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者比例较高,生存期较短,肿瘤Ⅲ-Ⅳ期的患者较多(P<0.05或P<0.01)。 详见表 2。

2.2 免疫组化结果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和无微乳头状分化的结直肠腺癌相比,EMA、CD10和E-cadherin抗体在各个分类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EMA在伴微乳头分化组中“内向外”阳性模式的表达率较高(48/53),对于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帮助;CD10在微乳头分化组中 “内向外”阳性的比例低(8/53);伴微乳头状分化组有部分病例E-cadherin阴性,提示此肿瘤粘附性差,预后较差,详见表3。结直肠腺癌伴或不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的免疫组化结果详见图3-4。

3 讨论

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首次将微乳头状癌列为结直肠腺癌的一个新亚型。这类特殊亚型的腺癌,局部易复发,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时间缩短,临床结局比普通腺癌差[3-5]。然而伴微乳头状分化的结直肠腺癌病例却较少见,本文对53例伴微乳头状分化的结直肠腺癌进行分析,并对比了81例无微乳头状分化的结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发现虽然伴微乳头分化组瘤体平均长径较小,但是血管及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比例较高,且生存期较短,肿瘤Ⅲ-Ⅳ期的患者较多。

结直肠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腺癌易侵袭淋巴结、可见脉管瘤栓,易出现远处转移。这种高侵袭的生物学特性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相同。根据Peterson[7]发现的“内向外的生长模式”,有假设认为,这种极向倒置的结构有利于将肿瘤细胞通过微绒毛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比如金属蛋白酶等作用于细胞簇周围的间质及小血管,便于肿瘤细胞向周围间质浸润。因此,这种特殊的“内向外的生长模式”可能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预后差有关[8]。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发现微乳头结构时可通过EMA抗体免疫组化进一步印证,当微乳头细胞簇间质EMA阳性明显时,即细胞簇“内向外”阳性模式。在本研究中发现53例结直肠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腺癌有48例呈EMA“内向外”阳性模式,其余5例呈EMA普通阳性。CD10抗体是一种锌依赖性细胞膜金属蛋白酶,与细胞神经肽和激素肽的后分泌过程密切相关,其中8例(15.1%)微乳头肿瘤呈“内向外”阳性模式,17例(32.1%)微乳头肿瘤呈普通阳性,其余病例阴性,CD10抗体的“内向外”阳性模式表达比例不如EMA。另外有研究显示,CD10阳性的结直肠腺癌更易肝转移[9],但至于是普通阳性还是“内向外”阳性尚未可知。E-cadherin抗体通常被认为是侵袭抑制基因,E-cadherin抗体的表达损失已被证明与腺癌的肿瘤侵袭性相关[10]。本文伴微乳头状分化组有19例 (35.85%)E-cadherin阴性,提示这部分病例细胞间黏附性下降,具有高侵袭性,肿瘤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伴微乳头分化结直肠癌有更强的侵袭性,预后差;EMA抗体对于结直肠伴微乳头状分化腺癌的辅助病理诊断敏感性高;另外CD10在伴浸润性微乳头状结直肠腺癌中存在“内向外”阳性表达模式及其阳性表达与预后是否相关,在文献中尚未见大量报道,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2 两组结直肠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n(%)]

表3 两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n)

猜你喜欢

浸润性内向乳头状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基于MRI影像组学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内向的人,也能拥有高配的人生
做最好的内向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