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文教学探索—从《蜀鄙之僧》教学中产生的思考
2018-12-01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佟铁娃
▍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 佟铁娃
在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探索过程中,小学古文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孩子们如何学?这是困扰一线语文教师的问题。为此,在我们第一次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中,笔者以小学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21课《蜀鄙之僧》为例,上了一节观摩课。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媒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是笔者首先思考的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本课并不难,如果把简单的课教复杂了,是教师画蛇添足;但把简单的课教得简陋了,显得教师肤浅鄙陋,把握这个度尤为重要。
任何文章,读都非常重要。古文怎么读?读出层次,是笔者第一节课要着重解决的事。先从学生熟知的古人名言入手,了解古文言简意赅、语义深远的特点,并与今文比较,发现某些字的读音、意义与现在大有不同。第一个层次,笔者设定为“读准字音”,根据课件出示字音同桌互读,互相纠正、提出建议;第二个层次为“读顺句子”,通过指名读,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第三个层次,“读得字正腔圆”;第四个层次是“读出节奏”,可以模仿古人读一读,读得满,读得亮,读出变化。也就是在第一课时,有字音,难读的根据注音读;有注释,难懂的根据注释读;有节奏,读出古文的音韵节奏和语感。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会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足够的估计。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突破重点时,不能急于求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结合注释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应适当增加难度,可用文言文来概括,学生有了成就感,兴趣自然很浓。
本课的第二课时,笔者对本文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鲜明,是本文的突出特点。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故事情节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富者的唯条件论暗藏在轻视的语言中,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念表现了出来。这段对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至于去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几个“抓”:第一抓“欲”,理解二僧之欲有何不同;第二抓“语”,了解贫者意志坚定;第三抓“果”,看二僧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知“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第四抓“因”,进而品味“子何恃而往?!”两句句读。韩愈《师说》中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读懂古文,“句读”是关键。所幸课文中有标注标点符号,对于“句读”这一曾经的难点,如今讲起来,已经成了一个颇有趣味的教学点,这就是古文中的文化。两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若能体会深刻,人物性格品质自然呼之欲出。
最后,再回到读。其一,将文字竖排来读,这是一种读的复古;其二,去掉标点读,这是对古文朗读的复原。此时的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习。读得有趣,读得有序,读得有理,读得有效,能读到此,便已经学会。拓展延伸可引导学生阅读作者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全文,让学生知道做事要有贫者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为学做事都如此。
文章留白之处的练笔,孩子们写得又快又好。
古文教学,教师应该面对年级的学情,将“度”把握到恰到好处,这就是最好的教学解密。其实归根结底,古文教学就是“读后议,议后读”,读着读着,语感就读出来了,读着读着,韵味就读上来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就真正发生了,就有了古法说话的欲望和本事,也就有了表达的动力,语文素养也能够随之提升,学习自然也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