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竞技教育”,整治培训热只是治标
2018-12-01
2018年以来,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呼声和举措不断,用“教育培训整治年”来形容今年的教育热点一点也不为过。总体而言,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声势浩大,但能否缓解“培训热”、减轻学生负担,还需要观察。目前看来,这一轮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治理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我国最早的教育培训班都被称为“兴趣班”,就是学生有兴趣才选择的班。但随后“兴趣班”发生变异。以奥数为例,所有学生不管有无数学兴趣、特长,都参加培训。对于“全民奥数”现象,很多人把其归因于中高考对奥赛竞赛获奖者加分,以及把奥赛证书与小升初择校挂钩。为此,我国逐渐取消了奥赛获奖加分,严禁民办学校在小升初招生时看学生的竞赛证书。可是,奥数“培训热”依旧。原因在哪里?因为在我国中高考录取中,数学是必考的重要科目,大部分学生参加奥数培训的目的并非获奖,而是为了提高成绩。
近年来,校内减负的结果却是校外增负,对此,舆论把责任推给家长不理性、培训机构逐利。而真实原因是我国对学生的评价实行按分数排名的评价,录取要看具体的排名,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把教育变为“竞技教育”。
教育竞技化让家长对校外培训不敢怠慢,而教育培训机构也成功地利用并进一步制造家长的焦虑,“疯狂培训”就此产生。因此要说责任,是培训机构放大了竞技教育的弊端,但只要竞技教育存在,“培训热”就不可能消除。
当前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治理,有一项重要内容是禁止提前教学、超前教学。但只是这样治理很难产生实际效果。这里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体制内学校的提前教学问题、超前教学问题,谁来治理?比如我国初中学校基本上都是初二就上完初三的课,然后用初三一年来复习,这不是明显的提前教学、超前教学吗?如果体制内的情况得不到治理,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提前教学就是一句空话。
二是无证无照培训机构的提前教学、超前教学问题怎么治理。按照目前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方式,监管部门只能要求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教育备案,并根据备案评估其培训内容是否超前,而对无证无照的机构不可能要求其备案,那他们的培训内容如果超前,谁来管?目前治理培训机构是存在很大尴尬的。比如黑白名单制度,上黑名单的是无证无照机构,按照规定应该被取缔。但是有证有照的机构数量太少,这些无证无照机构取缔后也能在市场需求下转为地下经营,或在整顿后死灰复燃。
这两方面问题存在的根源是没有依法治教。前一方面问题是因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把升学率作为政绩,对违规抓升学应试是表面反对而实际支持的。而且,我国没有治理超前教育的法律。后一方面问题则是我国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缺乏合理的监管体系,采取的是前置审批的监管方式,导致注册成合格的培训机构门槛高。
整顿、治理培训机构,要坚持依法治教。首先,我国应该出《禁止超前教育法》,对体制内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统一治理。其次,应该转变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思路,降低准入门槛,把所有机构都纳入监管体系,实行“低门槛注册+教育备案+过程监管”体系。
而在整顿培训机构的同时,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让我国基础教育摆脱竞技教育困境。这就必须改革中高考制度。当前的最大困惑是,在谈到学生的负担沉重时,大家都呼吁改革中高考制度,而在要推进改革时又反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坚持用分数、名次对学生进行评价。假如不能在改革评价体系上作出突破,基础教育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其实也是减负减了几十年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