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书院”奥义 寻育人真谛
——南昌市书院小学地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018-12-01江西南昌市书院小学
江西南昌市书院小学 帅 丽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推行了1000余年,为中国教育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书院教育有着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创研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博厚悠远的人文精神。具有一代文化标杆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就是经典书院文化传承的代表。
书院小学所在的南昌市东书院街19号,与江西四大名书院——豫章书院的旧址毗邻。小巷深处,绿树成荫,经历千年历史的淘沙积淀,依然书香浓郁、文润德泽。我校紧扣校址所在地浓厚的历史背景,秉千年文化余香,十八年来致力于研究“书院”文化的教育理念与新时期教育的“共通”,全力打造地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高度融合与传承,以期能在研修与继承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成就新时代教育灵动悠远、广博而富有内涵的优质素质教育典范。
一、引“书院”人文内涵锤炼育人目标
中国书院衍生至有名义、具规模是在宋代。古代文明的历史延绵,继承的是先秦儒家的教育与学术传统。一千多年来的传承与创新,儒家思想逐渐转化为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书院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是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书院文化内涵的最显著特征。习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由此看来,书院教育所蕴含的核心目标随着民族文明的推进与传继,也赋予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书院小学校训“弘和至善,弘益精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研磨历史,结合新时期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任务要求,我校围绕书院的“兼修”理念,将办学育人的具体目标确立为“修贯国体,全面发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弱;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文武俱备的谦谦君子。
二、引“书院”美育之誉打造环境氛围
“一上西园避暑亭,芰荷香细午风轻。”这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所著诗句。可见,当时的文人墨客在选风雅荟萃、研究学问的书院场地时,大多选择在风光秀美的山水之间,有环境宜人、注重美育的传统。的确,环境就是文化的大课堂。我校在学生视线所到的教室、走廊、操场,构建了“1259”多维交互式“书院”文化空间,让校园处处蕴含着教育的“无形”张力。
“1”指“八方馆”,是引四方学子交流、研讨、讲学的集会场所——多媒体功能室;“2”是我们的两栋教学楼,取“晴耕雨读”的典故,教学楼名为“雨读楼”,功能室专用楼名为“晴舞楼”。两楼之中的艺术廊、古言窗、子规墙、明星榜、科技坊是向上延伸的文化走廊。同时,我校充分利用操场、围墙等区角,打造了九处校园小景,用一首词绘就了文化的多能、展示与互动:动感文化车棚、古韵书院门风、春耕秋韵丰荣(学校荣誉墙)、魅力校史长廊、旧巷遗珠新裳(老校历史照片)、寓教于戏互动墙(小球投掷墙)、小院绿影葱葱、桂树书香毓蒙(读书角)、健体修身圆梦(人物雕塑)。通过这些环境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精心打造属于书小自己的学习乐园。
三、引“书院”严规明矩搭建评价体系
中国书院虽然是“士大夫留意斯文”而建立的学者团体自治组织,但它追求的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体现出价值关怀与知识求索统一的精神。所以,书院一般颁布的管理制度更严苛、更有规矩意识,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这也为千百年来书院人杰辈出、大师云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同时,书院教学又不拘泥于一招一式一家之言,主张在多向沟通、交流与相互评价中共同学习与成长。面对小学生,依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贯以书院之教学理念,就是注重“多向”一词,建构灵活多元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让他们既有仪式感、敬畏心,身心又能自然依附,不造作、不压迫,主动参与,依规而行。
为了让“书院”文化特色进一步深化完善、拢接地气,从墙壁上走下来,实现更多教育实效,我校着力细化了班级文化的功能性,在教室里设置了“四堂一工场”(荣誉堂、嘉奖堂、展示堂、三“爱”堂和微笑梦工场),搭建了学生学习、生活、品行的多维综合行为评价体系。乐观、向上的小书童“微笑吉祥”就是从“微笑梦工场”中提炼出来的,它是一个书童形象的公仔吉祥物,既是“书院”文化的形象大使,又是好行为的标杆模范。尤其是微笑吉祥,它化身为体现着快乐学习、良好德行、活动创新的三色小卡片,一个学期必须集满100张,而且颜色要齐全,才能最终换取一个可爱的小书童公仔,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四、引“书院”广博求新创变校本课程
古时书院作为一种官学之外的独立教育机构,有独特的文化知识体系,除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外,还旁及了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自然科学、文学修养等,且书院不分科系,是一种以人文教育为根本理念的通才教育。我国当下大力发展通识教育是可以借鉴的。《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主张的是博览群书、博学多识者,往往兼具多种才能,且可以增强办事效率,通情达理,通权达变。校园文化的“精”在目标,“神”在理念,但更需要将“精神”融会贯通于日常教学,尤其是融入课程中,方能内外一体,得法自然,精艺修心。我校紧扣办学目标,提出国学可以毓德,体育可以健身,配以智艺,才算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此,学校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小试牛刀,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一是将“国学”纳入课程体系。自创集摘抄内容、反思拓展为一体的记录式“国学”小课本,按年段分为“稚子开蒙”“学人求法”“少年得智”三部分。学生主要对国学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摘抄,并将自己一课一得的反思随笔记录下来。
二是“棋艺”与体育课的统整。校园占地面积小,体育场地有限,针对这一困难,学校找准“棋艺”为切入口,将同一班级的体育课程分解为达标体育课、棋类普及课以及围棋专业课。为配合特色体育课的实施,学校聘请专业棋类教师对在校所有体育任课教师进行围棋、象棋、跳棋、国际象棋的培训。同时,引进专业围棋课,从一二年级开始,将专业围棋课纳入班级体育课,并选送优秀棋手参加比赛,以保障技术专业度的提升。
三是创建社团活动课程。对照省、市每年的科技、艺术、体育等比赛,学校分批次组建航模、朗诵、舞蹈、绘画社团,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普及、提高、精练三个层级的训练,真正做到借助比赛,培养兴趣,扩大覆盖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品质。
五、引“书院”学授形式变革教学模式
书院网罗天下英才,以优秀人才来培育新兴人才,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学术中心。纵观书院各类教学的范例,大致可以整理出以下三种模式:1.自由研讨式;2.问难论辩式;3.践行研究式。从这几种模式中,不难看出,书院教育注重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学的研究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书院最能落实这些理念的,莫过于明朝王阳明时期盛行的“讲会”制度。“讲会”讲求平等论学、以文会友,鼓励各路先生各有所得、取长补短的“争鸣”精神,同时听徒门生可自由选课,并在听课中兼收了各家学派的观点。引书院教育之优越性,我校目前采取了“每月一辩”的初步探索,请各类名师坐馆辩论,每次不低于两位名师,就一个主题开展研讨或辩论。同时公布座谈会的内容与场次,邀请40位有兴趣的学生主动前来观摩听讲。
小巷悠悠文风盛,书院街上书院人。我校在打造校园文化特色的道路上,将持续发掘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组织形式、蕴藏着的丰富教育资源。结合新时代要求,把书院文化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在现代教育实践中起到新的推动作用。让书院小学学子在一所集古韵、灵动气质为一体的现代文化书院中真正修贯国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