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入手 因地制宜
——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开展情境教学
2018-12-01罗爱年
□罗爱年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要想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农村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及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感知、认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历经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如下做法:
一、立足生活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 《交通连着千万家》一课时,考虑到学生都是当地农村孩子,缺少家长的指导,对交通法规缺乏了解,实际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弱,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经常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收效甚微。为了上好这节课,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复杂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制成PPT课件、拍摄微课,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又请来交通警察现场指导,让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及交通规则,指出常见的交通违法行为,让学生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生活做好铺垫。
二、拓宽教学思路,挖掘身边教学资源
农村学校教育条件有限,如何把教育开展得生动丰富,富有成效?农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神秘莫测,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于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结合课文,安排 “寻找春天”活动。选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活动中又结合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比如,有些孩子折断盛开的花朵,在草坪上打滚,乱丢垃圾,抓小蝌蚪等,于是及时引导孩子:动物、植物都有生命,我们应怎么对待?由此,“寻找春天”变成 “保护和打扮春姑娘”的活动。鼓励孩子们拾起草坪上的垃圾,按质地进行归类,组织孩子们讨论 “怎样处理这些废旧物品、怎么保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孩子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很多方法。这样,孩子们在主动探索中不仅了解了春天的季节特征,还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风景秀丽的山川提供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教育资源,也拓宽孩子们学习的大舞台。把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有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启发、活跃思路,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三、创设生活化课堂,寓教育于情境活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情境活动。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设计 《我的成长历程》活动中,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获取。让孩子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让学生当小记者,了解妈妈怀孕的艰辛;去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交流讨论,了解父母、社会、学校为自己成长所做的努力。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心声,通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给老师留一张小纸条、录一段视频传递孩子与父母、师生的真情,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将 “生活化课堂” “课堂中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不易,父母养育的艰辛、老师教育的劳苦,由此产生对爸妈和老师的感激之情,随后又布置一项课外活动:一是我怎样做,才能感恩父母和老师;二是和父母设计一张 “成长乐园”卡,展示自己成长过程;三是将 “成长乐园”卡进行班级展示。通过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孩子们的生活才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嘱托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尊重老师,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四、围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与书本或教师所讲矛盾的东西,产生诸多困惑。若教学不能解决学生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就失去教育的真正价值。如何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的内心,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在教学时,依据学生已有生活基础和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把学生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促使良好品德在儿童生活中形成。比如,教 《祖国,我为你自豪》章节时,学生只看到了现在,不知过去。首先安排孩子们去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教学之前搜索过去的生活素材,教学中播放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得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然后进一步深入诱导,让学生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科技进步,感受祖国的巨变。再以 《厉害了,我的国》为题,开展手抄报比赛,促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幸福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和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学生品德发展。只有把 《品德与社会》教材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促使学生激发内心感悟,从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