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新技术背景下的“生命自觉”
2018-12-01马景林
□ 马景林
未来的基础教育,必然关注“技术与人”。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领域。毋庸置疑,技术一定会推动教育进一步改革,但以 “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从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已成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需要我们去了解、学习,甚至需要调整我们的思维。作为教育的主体,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似乎对于我们施加的教育,越来越不 “买账”,更不要说教育效果了。于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我们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但我们真正能帮助到学生的办法却越来越少。我们面对未来,出路在哪里?“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原有的教育技术手段、方式处在缓慢的变革中,但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却在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如何在教育技术与现代技术发展这 “一慢—快”之中提升自己,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呢?我想:只有在新技术的背景之下,去唤醒我们师生的 “生命自觉”,才能很好地使我们自身获得最大的发展,实现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
我们该怎么看教育的技术与科学技术发展这个大背景呢?一方面,教育发展到今天,与许多科学已密不可分,例如心理学、哲学、学习科学、脑科学,等等。实现与达成教育目标的手段方法也不再单一,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手段之外,心理学等其他科学的手段、方式也引入到了教育过程中,助力教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之前就与教育产生关联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近些年又取得了很大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从以图灵测试为代表的第一次浪潮,和以语音识别为代表的第二次浪潮,发展到深度学习与大数据携手的第三次浪潮。人们已经开始担忧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挑战,霍金甚至发出“完全人工智能的研发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这样的警示。但是,我们又必须去适应新的技术变化趋势,调整我们的学习生活。李开复先生就提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核心、最有效的七条学习方法:主动挑战极限;从实践中学习;关注启发式教育,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互动式的在线学习;主动向机器学习;既学习人-人协作,也学习人-机协作;学习要追随兴趣,也就是有深度的东西。综合看这七条学习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承认机器在学习中的存在;二是学习有深度、有难度的知识,力保在未来不输给机器。
在科学技术已经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在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并不断拓宽领域的背景下,我们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离不开技术发展与进步的大背景,但教育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主体的,以 “儿童为中心”的,只有真正唤醒人的 “生命自觉”的教育才真正具有生命力。真正的 “好教育”,是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且呼吸自在自如的教育;而我们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健康呼吸的目标,做到 “生命自觉”的三大要求:
一是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它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要求学生具备自觉确立人生信念、自觉化解人生困惑的能力,既能够自觉认识到自我生命的与众不同,也清楚知道自己生命的限度。面对成功与快乐时,懂得自敛与尊重他人;面对失败与痛苦时,懂得坚持与珍惜生命。在这里就需要学生们能努力做到: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及关键的几个做法;针对自己的 “短板”,有几条改进措施;自己在心中明确两条内容:哪些行为永远不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坚持做下去?
二是对他人生命的自觉。也就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敢于承担于他人、于社会的责任。不仅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还要有相应承担责任的能力,更要有把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转化为人生习惯的自觉性。简单一句话,就是尊重人,服务他人。就是眼中有他人,心里放着大家。例如,最起码的礼貌,就是对他人必要的尊重。再有,就是服务他人。学生们现在能力有限,但是服务他人的意识一定要有。
三是对外界环境的自觉。简单说,就是能够发现自己所处生存环境中对自我生命成长的有利资源并加以利用;会敏锐地反思和发现所处环境对自身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很好地规避和消解。同时,又能主动参与环境改造,从不对环境抱怨,主动介入环境,改变环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里的环境,指人文的环境和外在的硬件环境,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有责任营造积极的集体人文环境,也有责任保护硬件环境,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特别需要同学们的意见,更需要建设性的意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其人文环境与硬件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也需要学生们在未来共同努力。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愈发感觉到教师主动实施的教育效果,与我们期待的相差很远,而且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今天期待的教育效果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需要。所以,无论从现实教育的效果看,还是从未来教育的需求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环境,激发他们完善自己、善待他人、服务社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唤醒他们的 “生命自觉”,或许这才是目前我们面对困境、面对未来的明智选择。
在具体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可能真的唤醒学生的 “生命自觉”呢?
一是既了解现实世界给教育提供的诸多可能,更要尽可能了解未来世界对于人们丰富的发展需求的方向。前者的难度基本可以预期,但对未来方向的把握实在太难,不如激发个体的 “自觉”,靠其自身有意识地不断成长来面对未知的未来。
二是需要教师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掌握教育的新技术,不断学习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时代背景下,以教师的 “生命自觉”唤醒学生们的 “生命自觉”。
三是要对 “技术与人”有正确的认识,既要时刻关注技术的进步以及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注重对技术的应用;也要高度认识到“人”的不可替代性,认识到人类只有有意识地接受更高级的挑战,才永远不会被替代。这种 “有意识”就是 “生命自觉”。
四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帮助 “自觉”的形成。例如,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 “选择权”,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意识。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完成以学科教学体系为主向,尊重学生的学习逻辑的转变等。
五是强调文化的力量。因为文化是 “技术与人”的平衡力量,也是唤醒 “生命自觉”的重要手段。
总之,唤醒学生 “生命自觉”,是我们面对技术不断进步的未来世界,和教育面临困境的现实世界的一种选择,或许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但在这其中,还有许多我们不甚了解的内容、方法,甚至方向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