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融合
——让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迈向多元

2018-12-01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小学曹小勇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劳动笔者科学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小学 曹小勇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提出:“知道浅显的科学知识,……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课程向我们提出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基本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承载着科学启蒙的重任: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融合凝聚了力量,必然诞生新的希望。为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我们不能将科学学科孤立起来,而是要跨越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的融合,使“一个教学活动同时达到多个目标”。我在科学教学中着力课程融合,渗透多种教育,让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迈向多元。

一、融合数学课程,渗透思维教育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堂应当是百花齐放的局面,科学课程需要赖以其他课程的辅佐,才能实现春色满园的喜人景象。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中自会产生数据,实验教学离不开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分析数据属于数学的范畴,数据分析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如计算、找规律、画图等,因此,科学课程和数学课程就有了交集。

思维是一种心法,是人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思考时的心路历程。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无处不在,猜想假设是一种思维,设计方案需要思维,实验操作少不了思维,数据分析基于思维,而数据分析则依托数学思维,我们需要借助数学思维解决科学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思维教育,实现科学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融合。例如,在教学《吸热和散热》一课中,学生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时,笔者让学生加热水和油,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两种液体的温度。在实验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快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加热使水和油温度上升,停止加热后温度下降。该结论显然比较粗浅,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笔者请学生在格子纸上画出折线图,然后进一步观察思考:哪一段时间温度上升最快?哪段时间温度下降最快?水和油的吸热性能是否一样?两种液体的散热性能是否一致?学生依托直观的图形,不但一目了然地看出了每种液体升温与降温的变化趋势,而且发现水升温慢,散热也慢,油的升温快,降温也快,同时他们还懂得了不同物质吸热性能不同,散热性能也不同。数据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增强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让实验结论更为科学准确。

二、融合环境课程,渗透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与生存,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我们要从小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环境课程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然而,我们不必将其作为环境教育的唯一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跨学科进行环境教育,如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将科学课程与环境课程融为一体,使两者实现无缝对接。纵观科学教材,适合开展环保教育的内容颇多,如《生命之水》单元的所有内容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可以在“生命离不开水”一课着重让学生感知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土壤与生命》单元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加深学生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教育学生保护土地资源;《我们的地球》单元,可以在对地球表面的变迁及其原因的探究中,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我在科学教学中甘做有心人,将3~6年级的教材进行梳理,整理出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全部素材,并精心设计环保教学环节,在科学教学中相机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能力。例如,在教学《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时,笔者结合当前大气污染严重的现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雾霾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围绕“为净化空气与保护空气做些什么?”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植树造林,净化空气。”有的学生说:“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有的学生说:“向农民宣传禁烧秸秆,减少二氧化碳污染。”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增强了环保责任意识,提升了环保能力。

三、融合品德课程,渗透思想教育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道出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思想道德被摆在我国教育方针的第一位,“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是品德课程的核心价值,思想道德教育是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然而,不是它的专属,科学课程同样可以开展思想教育,教师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可以结合具体内容相机渗透思想教育。

“爱国心是人类最高道德标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之一,科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挖掘相关素材,融合品德课程,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在教学《探索宇宙》一课中,在汇报交流探索宇宙工具和人类探索宇宙历史时,笔者借机融入思想教育,在学生交流中外宇宙工具的过程中,笔者着重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各种航天器,并播放精心制作的课件,用直观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感知。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中国有“长征”系列火箭、“嫦娥”系列探测器、“神舟”系列飞船,还知道了中国有为升空而牺牲的“万户”,有进入太空围绕地球飞行14圈的杨利伟,当向学生介绍到“神舟十一号”时,笔者故意说:“我们国家厉害吧!仅神舟系列飞船就研发了这么多!”笔者的“煽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满腔热情,他们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为祖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而骄傲,为祖国的富强而自豪。

四、融合劳技课程,渗透劳动教育

高尔基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他们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欠缺,动手能力较弱。究其原因是在家父母包办,在校教师过于呵护,学生失去了许多劳动锻炼的机会。劳动教育本属劳动技术课程的范围,虽然劳动教育不是科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但是,我们可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将劳技课程融入科学课程,适当开展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以往的科学课堂中,许多科学教师要么不给学生创造动手平台,要么就是为学生做的太多,以至于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如有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实验器材过于精细,有的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时替学生完成任务,他们这是好心办坏事。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劳动意识培养,不仅为学生创设动手机会,还让学生亲手实践,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例如,在教学《形状与结构》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造了诸多劳动的机会,安排了丰富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用卡纸折出承受力大的形状,用芦苇搭建又高又稳的高塔,共同建造不同形状的桥梁,自主选择材料“造房子”。在每一次活动中,笔者让学生亲手劳动,为了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笔者故意提供比较粗糙的制作材料,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加工细化。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笔者不轻易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当你为某样东西付出劳动时,你就会爱上它的。”学生在亲手劳动中,对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他们深深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充分享受劳动的成果。

海纳百川,科学无界,让我们跨越学科界域,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思维教育、环保教育、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场。

[1]王俊卿.例谈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改进与创新[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02).

[2]段树萍.小学科学课堂应以“趣”为主[J].吉林教育,2017(15).♪

猜你喜欢

劳动笔者科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老师,别走……
点击科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科学大爆炸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