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活跃学生思维途径探讨

2018-12-01湖北省通山县厦铺中学437622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8年2期
关键词:比喻板书物理

湖北省通山县厦铺中学(437622)

鲁敦荣

物理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思维建立起来,以物理概念为基点,以物理规律为主干,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系统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 ,必须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通过笔者的教学体验,笔者认为可采用下述行之有效的途径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1 用趣味性和艺术性的讲授来活跃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越浓,学习效果就越好。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思维的开端,恰如其分地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但讲授过程缺乏趣味性和艺术性,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1 课堂教学要体现趣味性

1.1.1 讲授要带有故事色彩

爱因斯坦所著的《物理学的进化》把物理学的进化过程比之为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把物理学家们比之为读这本书的读者和侦探。这种比喻引人入胜,一开始就吸引读者不得不将全书看完。这种技巧是值得仿效的,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名人轶事或生活中眼见耳闻的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这些轶事、趣事引进课堂,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思维。

1.1.2 善于设疑,层层剖析

所谓设疑,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或通过讲授使学生产生疑问,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渴望。层层剖析,就是设疑、分析、判断、综合、归纳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调节台灯的亮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或电压);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通过以上问题串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电流如何变化,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环套一环的解疑答惑,推动学生思维步步递进,步步深入,无疑比平铺直述讲授串联电路的特性效果要好得多。

1.2 教师讲授要体现艺术性

1.2.1 语言精练,说话诙谐

教学语言的选取及表达得当,在教学中三言两语就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豁然开朗。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句话简洁诙谐,且包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语言精练、说话诙谐,使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发散。

1.2.2 教学自然,手势得当

好的教学姿态和手势可以传神,可以表意,可以减少教师语言的叙述,甚至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顺手自然地使用恰当的姿态和手势,可以增强感染力,让师生在无声中产生思想交流和互动。

1.2.3 板书清晰,绘图精准

在黑板上板书纲目以便学生掌握讲授过程,板书要点以便学生作好课堂笔记,板书题解以便学生仿效。教学中辅助以绘画和列表,以便讲解分析重点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以便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些都离不开黑板的运用,教师要充分用好这块阵地,备课时认真设计板书。笔者曾经聆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一节课,讲得非常成功,他的板书和绘图令人折服,随手作的直线跟用直尺比着划的一样,随手作的圆跟用圆规画的一样,边讲课边板书、边作图,而且一直面朝着学生,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好的板书,不仅可以清晰地把教师的教学思路展示在黑板上,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思路,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

2 用实验来活跃学生思维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对学生建立概念和规律、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目睹未曾了解过的现象,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和兴奋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讲解“惯性”的概念时,教师拿一个钢笔帽竖直放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纸条而不碰倒钢笔帽呢?”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现象后,问:“这是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教师讲解后让学生动手做惯性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了动手能力。

3 用比喻和举例来活跃学生思维

比喻能化抽象为形象,喻不知为已知;举例能化难为易,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迁移。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

比喻要具备形象性、严肃性和可比拟性。所谓形象性,就是用来作比喻的是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清楚的事物。如用水流比喻电流,如用水压比喻电压,用水分子比喻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等,都起到了沟通事物之间联系的作用。所谓严肃性,就是用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或相似之处。如用水流来比喻电流,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流动性,并且流动的条件相类似。

比喻时语言要精练准确,在比喻后还要指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以达到再认识新事物的目的。如用流动的水分子来比喻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时,在说明了自由电子在电压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后,就该指出水分子是呈中性的,而自由电子是带负电的,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时不仅要发生碰撞,还会与金属正离子发生碰撞,它的运动要比水分子复杂得多。这样运用比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举例要具有生动性和科学性。所谓生动性,是指举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联想,而且能迅速地构成正确的物理模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讲了摩擦力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大家习以为常的自行车为例,分析自行车在运行中各个部分(车轮、中轴、龙头、刹机等)存在的摩擦力,并着重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这个例子既让学生感到物理贴近生活,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甜头。

所谓科学性,是指举例不能违背客观事实,不能出现知识上的错误。如在已知电压、电流、电阻的情况下,求电动机的发热功率,不能用P=UI来计算,因电动机是非纯电阻,只能用P=I2R来计算。

4 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来活跃学生思维

物理教学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可分求同、求异两种类型。如果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来寻求唯一答案的就叫做求同式的“一题多解”。例如,判断金属球是否为空心的问题时,就可通过比较密度、质量、体积3个方面来判断,解这类型题可使学生掌握多种解法,巩固多方面知识,开阔学生思路。如果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寻求多种答案的就叫做求异式的“一题多解”。例如,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可采用伏特表安培表法、安培表电阻法、伏特表电阻法等方法。由于测定方法不同,测量的量和产生的误差也不同,因此答案不是唯一的。解这类题可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以一道题作为源头,将问题不断地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形成网络。“一题多变”主要在“变”字上下功夫,可以变条件、变求量、变题型、变过程、变关键字眼等。“一题多变”往往在总复习阶段进行,这样既便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 用“第二课堂”来活跃学生思维

“第二课堂”即课外学习,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二课堂”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

5.1 开展课外学习小组活动

为配合全国中学物理竞赛,笔者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发给他们一些自学资料,并因人而异地给予指导。他们通过自学,不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还充当了小老师,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班级内营造乐学、会学的氛围。

5.2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除了课堂上做好实验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做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将各种实验器材,如游标卡尺、天平、平板小车、弹簧称、杠杠、滑轮、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较长时间地放在班级实验角中,让学生自由地去选择实验器材做各种实验。开展这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给那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5.3 开展问题征答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大胆地用书面形式提出问题。一是为了便于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防止其不负责任地乱解释;二是为了便于教师冷静地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凡是提出的问题,教师都作书面回答,让学生有一个再思考的依据。笔者特别鼓励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对他们进行表扬,以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

5.4 举办物理园地

要求各班举办物理园地,开辟“物理角”。园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物理趣味谈、问题解答、科学家的名言和趣闻、小实验、物理小报等, 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5 鼓励学生投稿

有些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问题理解较深刻,进而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应鼓励他们将相关见解写成论文并向相关期刊投稿,虽然被选中的稿件不多,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最后要指出的是,上述途径是不能孤立运行的,在教学中只有将它们融会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比喻板书物理
只因是物理
比喻
处处留心皆物理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比喻最爱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比喻
我不是教物理的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