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应对学生两极分化的良方
2018-12-01郜敏
文 | 郜敏
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是教师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只依靠课堂教学来应对学生的两极分化,效果并不理想,学困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也不显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须教”,意即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减轻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实践伊始,我认为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课前预习下一个新的课时,因为这从知识容量和检验效果上都是最直观的。可是如此实施两周后,我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实施教学任务,却发现学困生的表现和以往相比没有多大改观。如此看来这项“预习”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没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我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访谈调研,发现不是所有学生都重视预习,这导致了预习的实效性不强。同时,我也从学生的反馈中得知,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在预习理念提出初期,学生的预习成果表现为完成课后练习。他们虽然完成了课后练习,但是其听说读写技能是否在预习过程中真正得到训练和提高了呢?例如每单元的故事课,课堂后期参与故事复述、表演环节的学生人数和层次与原来比提高并不明显,这就说明学困生可能在听、读、说的技能方面的学习不够,以致课堂上不能够很好地参与读、说的表达。由此可见让学生在预习时进行足够量的听读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利用学校推广的“导学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适合的预习“说明书”,即:
三年级英语预习指导
1.看课文结构,猜测情境、主要内容
2.听课文录音(次数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拟定,建议2次以上)
3.自己尝试朗读课文
4.听录音,逐句跟读课文
5.自己再读,标注重点或疑难点
有了详细的预习指导步骤,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按照“指导”步步实施,做到有“法”可依。学生在课前进行个性化的自主预习,并记录自己的疑难点。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在课前预习中记录的疑难点,如果组内解决不了,则全班同学群策群力解决。教师始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协调者,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下走访学生我还得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借助网络、学习机、词典、电子词典以及求助他人等方式来提升预习效果。可见不同学业层次和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都在积极探索,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都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动性逐步被激发并得以彰显。
学生的预习为何得以有效落实?其实从“预习指导”中可以看出,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了“听”和“读”的建议实施次数,这样学生在课前就进行了既明确又个性的听、读输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困生减少了新知学习困难。因为通过预习,他们增加了感知的次数,分解了知识内化的难度,在课前就对新知做到了“心中有数”,会更加自信,也会更加明确自己在课上的需求。这样就帮助学困生树立了学习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是可以和大家一样去进行展示交流的,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良性的学习习惯循环,促使其不断进步。
通过课前“自主分层预习”实践,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持续提高,学生基于个体的个性化的预习习惯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我将继续探索教学方式的优化,以更好地助力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