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不教之“教”

2018-12-01张卫苹

教育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酿制玛蒂尔个性化

文 | 张卫苹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强调“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既不能忽略“不教”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教而教;也不能疏于对教学方式的探索,单纯夸大所谓“不教”的效果。语文教师肩负着引领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重任。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引领学生充分揣摩推敲文字,占有文本,成为文本的主人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阅读活动应落实到语言层面,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语文课标更强调文本意识,更关注对语言的分析与揣摩。在精讲文章时,我们对文本所作的任何结论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头与根本是作品的情节结构、叙述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技巧等多个方面。在讲授《葡萄的精灵》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结合具体细节,分析葡萄酒的酿制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一位同学这样写道:“首先葡萄酒的酿制过程十分漫长,象征着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途;老爹酿酒之前把两个药瓶塞塞得很紧,提示我们应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老爹在酿制过程中,葡萄汁会沸腾,然后平静,提示我们人生总是要有起有落……”通过这样的字斟字酌,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审美愉悦与情感享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占有文本。

努力把课堂打造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的教学是师生围绕共同文本来进行探讨的过程。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我要求学生先背下此诗。因为对诗歌很熟悉,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诗歌中的“另一个”“他”“这人”“那人”究竟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我”是不是就指自己等。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些共识:“另一个”等都是虚指,“他”所指代的对象不是很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某一类人。这些人具有学识渊博、交游面广等特点,作者希望成为这样的人。这首诗在最初也许确实是写出了诗人的个人体验,但这样的个体化情感是带有普遍意义的。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充分参与而充满活力。师生有效的互动、碰撞与交流,很好地强化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同时尊重文本的客观性

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学习《项链》时,师生围绕“你认为玛蒂尔德是怎样一个人”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说,玛蒂尔德是一个非常虚荣的人;也有同学说,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她身上有闪光的一面。我对学生的个性化见解予以肯定,但同时也引领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小说非常富有讽刺意味的结尾,有力地嘲弄了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人的危害。认为玛蒂尔德值得学习的观点,实际是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所得出的个性化观点,与原著的精神有差距。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我引领学生成为文本的主人,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与文本,这种尝试,为学生,也为我自己,打开了一扇更好的教学之窗。

猜你喜欢

酿制玛蒂尔个性化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
醋的妙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新口味
丹麦酒厂制“尿啤”促能源发展
同桌宝贝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