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做好教学设计
2018-12-01□宋峥
□ 宋 峥
怎样做好教学设计呢?笔者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
一、入本
所谓 “入本”,就是要依据文本。教师要充分地占有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深入到教材之中,对教材要有独到的认知和把握,这样才能更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更精准地选用教学方法,以及预设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行动指南与纲领、教学的 “尚方宝剑”。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层次,以及知识和能力上的要求都要以 《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要考什么内容,以哪种方式来检测,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以 《考试说明》为准绳。只有深入研读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学的方向才不会偏颇,教学中的“度”才会把握得准确,对各个知识点所处的坐标位置才会了然于胸。这样,才既不会把知识讲得太肤浅,也不至于把知识处理得太艰难。
要准确定位所教教材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认真地权衡所教知识在本册书中的分量,清楚地认知本节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只有在这个认识链条中,才能更加精准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才能清晰地选用适合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和手段。由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由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工具的使用,而不是盲目地根据教师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
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捕捉教材中最能启发学生的细节、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打通知识通道、诱发创新力的地方。从这个地方突破、切入、花精力、下功夫,由此撬动整个课堂,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所以说,细微的地方往往是知识生成最困难的地方、教学中最舍得投入精力的地方,当然也是对知识和能力要求高的地方。细微的地方是教学设计能出彩的地方,同时可能是教学最亮丽的地方,以及知识和能力体现最好的地方。
二、合生
所谓 “合生”,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知识水平、学习状态等相关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发展、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走进学生为本的课堂,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 “学生在哪里”有困惑,教师在哪里需要着墨。教学设计不应源自教师的主观,而应依据来自学生的客观。好课的美,不是完美,而是 “缺陷”美。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不意味教师要全部讲授。通过有效预习,那些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
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诱发合作的需要,参与合作的过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分享合作的乐趣。在合作中,可以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解决学习的困惑,找到学习的动力,进而形成 “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合作共进,相互碰撞,交流思想,以致灵感四射。
课堂需要 “教书”,让我们走进 “用心教”“用书教”,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 “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若控制合适,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厌学问题,因为厌学说到底是学习目标不合适造成的。
学生的起点不同,知识点不等于合适点,教师需要围绕每一个合适的知识点,进一步加以研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 “下海”,概括提炼、浓缩问题,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妙法
所谓 “妙法”,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相互对话中找到教师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的契合点,这样就可以确定既适合教师教,又适合教学生,更适合“教教材”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材与师生对接、教材与师生对话。
因课型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常见的课型有新授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探究课等。教学中要针对这些课型,设计、采用因课而异的教学方法,不能什么样的课都是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以致千篇一律,教学中的同质化现象势必只能给学生以呆板,给课堂以沉闷。
学生层次不一样,所采用的方法就不一样。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当然教师可以采用自学法处理;有些问题是班里部分人懂,部分人不懂的,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办法解决;有些问题班里懂的同学少甚至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讲授法。所以教法视学生的情况而定,要对学生的情况认识要清、判断要准、方法要精、操作要细。
教法除了顾及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的特点,有些教师善于引导,召唤学生的激情;有些教师善于通过精致的问题作导引,引人入胜;有些教师善于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有些教师善于通过理性的分析与推理,丝丝入扣;有些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有些教师善于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特长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这对学生而言是积极的正向引导,对课堂而言也是亮丽的风景。
四、入格
所谓 “入格”,就是要将教材、学生和教法等有机地统在一起,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而以这个教学模式为载体,将这三者之间和谐地统在一起。
借鉴方式对刚入职或入职时间不长的教师而言,非常适用,要求这些教师大胆借鉴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尽快地适应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清晰的思路可循,有仿照的模式可用,熟练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针对那些已经站稳讲台的教师,要多方融合、多方借鉴,博采众长,“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优化组合,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丰满,教学个性更鲜明,从而达到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的目的。
创新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梦想。到这个层次,可以说教学已经没有明显的模式痕迹,似乎没有什么招式可学,课堂是那样的随意,又是那样的自如,课堂上的收与放是那样的灵活。拥有了这种状态,也就是说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个时候教学会从容灵活、驾轻就熟、挥洒有度,师生在教学中的默契就不言而喻。
总之,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渗透教师的教学思想,反映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折射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控。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又不要拘泥于某种模式,需要不断吸纳、持续创新,从而促使自己不仅成为好的“导演”或 “演员”,而且更成为好的 “评论家”。这样,好的教学设计就会应运而生,好的课堂也会指日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