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
——对《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解读
2018-12-01李百艳
□ 李百艳
2018年3月,上海市教委公布 《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从2017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从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办法改革。相比现行中考框架,新的方案涉及到考试结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变化。
一、考试结构:尊重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
中考改革从原来五门统考计分科目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增加到八门,具体新增课程为:体育、道德与法制、历史,其中物理、化学两门学科进行实验操作考试,科学、生命科学、地理、社会、劳技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案例分析,总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可以看到,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与健身三科,均采用日常考核30分,统一开卷考试30分(体育为统一测试30分)的计分方式,兼顾了日常学习与统一考核,兼顾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和评价。与此同时,非计分科目(考试成绩以等第制呈现)中的地理、科学、社会、生命科学、劳动技术五门学科将以 “跨学科案例分析”计15分的崭新面貌跻身中考750分之列,同为非计分科目的艺术 (音乐、美术)学科则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占有重要位置(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这种变化,主要是借着考试的指导调节作用,引导师生重视每一门科目的教与学,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消弭长期以来在师生当中“客观存在,主观认同”的 “主科”与 “副科”之间的界限,避免学生的偏科与知识面窄化。这种结构上由 “窄”到 “宽”、由 “薄”到 “厚”的变化,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时期、重在打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导向更不容忽视。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一切尚未定型,一切皆有可能。因此,不能过早地限制他们求知的边界。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 “主科”与 “副科”的思想意识导致了对非考试计分科目学习上的轻忽与敷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上海市中考在考试结构上的调整是对初中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这种变化有助于夯实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宽厚的根基。
二、考试内容:培养有灵魂有创造力的新人
在具体的考试内容方面,有几点变化可以鲜明地看出 《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在教学导向、人才培养方面的立意与追求。
改革后的考试方案中道德与法制、历史两门学科分别以60分计入考试总分。这两门学科关系到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我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丰富的内涵和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首先要了解我们国家的政治、历史,了解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英语听说考试,跨学科小课题探究都是新增加的考试内容。这三个方面的考试方式与传统的考试大不一样。过去的五门考试科目主要考的是间接经验类知识,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学习方式以记忆、复述为主。然而变化后的考试内容增加了直接经验的考察,淡化以知识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自主性、综合性、创造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其中跨学科案例分析,直接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将引导广大教师 (并不仅仅局限于相关学科)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及日常教学中,更加关注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 (批判性思维,意志力、问题意识、发现意识,对已知或未知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并能够多方面关注事件的各种变化),如何激发学生的核心兴趣,引发对某个具体领域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自愿、自发地根据需要进行学习,能够主动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内容等方面的能力。
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早些年曾经说过 “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虽然,这些问题经过近20年的课程改革有所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距离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提升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考试不变,教学就不会真正地改变;考试一变,教学就会随之而改变。相信这些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更好地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更多的有 “中国灵魂”、富有创造力且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一代新人。
三、考试形式:保障学生承受合理的学业负担
有很多人担心,现在的考试已经给学生带来了很重的负担,改革之后,增加了考试内容,学生的负担会不会更重?应该说,有这种担忧是正常的反映,但是大可不必为此焦虑。当下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主要是为应试而不得不采取的超前学、超量学、重复学、单一的死记硬背、乏味的题海战术等行为导致的生理与心理负担。减轻学习负担不是少学或者不学,而是遵循人的心理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合理的学习负担多样化,并且不同的负担之间能够互相转换、补充、平衡。中考考试形式的变化,道德与法制的开卷考试,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考试,英语听说考试,跨学科案例分析等,都有别于传统的闭卷纸笔测试形式,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完成考试,并以考试带动学习的变革,而学习的变革又对学校三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设施设备场馆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 “保障”。保障这样的考试形式能够变外加的勉强负担为学生内在的自主负担,化学科知识负担为实践活动负担,把学生个体对负担的消极体验变为积极体验,保障学生承受合理负担,有效提升学习能力。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而面向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人。中考改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高考改革相承接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能做到知其变,也知其所以变,在这场改革中我们就不仅仅能顺势而为,也一定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而给每一个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