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产生机制探讨
2018-11-30鞠北平
摘 要 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科学分析了中国特殊国情基础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正确理论、制度和方法。其发生机制主要是马列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丰富,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而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所以,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协商民主 民主党派 国情
作者简介:鞠北平,复旦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遵义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83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政治联盟。这个联盟及其所实行的协商民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其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科学分析了中国国情基础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理论、制度和方法。这方面研究受到了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产生机制,目前研究尚显不够深入。笔者认为,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产生机制更能够解释其对中国国情的适应性。所以,应当对此进行探讨。
机制原来是一个机械构造理论的名词,运用于社会科学中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产生机制就是事物产生的各个要素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产生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的推动下,革命统一战线理论不断创新,制度和方法上不断探索的产物,同时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因而其要素主要包含三部分:理论创新的成果、实践探索的制度与方法、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理论创新: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导向
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不断创新的产物。
无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共产党应当“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对革命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认为无产阶级要同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或其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 。
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于革命的策略就主张在需要时与国民党各派通过“协商的形式”来处理双方“相互关系及共同行动之问题”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中处理与盟友关系的一次理论思考和创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协商民主方式逐渐成熟。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切有意愿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工作的态度。” 这中国共产党已经掌握了统一战线中与盟友打交道的原则和方式。在延安,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创建了以三个阶级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堪称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协商民主的典范。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及协商民主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49 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时就指出,“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就是我们党战胜敌人三大法宝之一。
建国后,国家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演变,中国共产党也根据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统一战线理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周恩来同志充分肯定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必要性, 毛泽东同志也在此时提出统一战线中的工作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际上指出了协商民主的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开启了改革开放时代统一战线的变革,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创新奠定基础。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制度的构建。他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支持和做好党的统战工作” 。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過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写入了协商民主为本质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对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胡锦涛同志指出,统一战线 “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在党的十八大,又把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和发展,党的统战理论与时俱进,积极吸纳新阶层人士的先进分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理论的创新方面出现了爆发式的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协商民主的本质及其与统一战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并且肯定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五条,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又专门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并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定位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对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全面整合与创新,拓展了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主体的范围,增加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等内容,这是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理论创新的一次重大飞跃。
从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产生及其不断完善来看,它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服务。中国共产党就是围绕这个目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科学研究分析中国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统一战线理论及制度。所以,马列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创新是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产生的首要前提和动力机制。
二、实践探索: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逐步推进
在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理论创新的成果既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和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具有很强的历史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历史实践的成果。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要“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这其实就是表述了协商民主的初步思想。接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活动付诸实践,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成立,国民党被中国共产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经验不足,协商民主方面也缺乏经验,以及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统一战线破裂和革命失败,但是统一战线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并在这场革命风暴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统一战线基本思想的同时,也调整了统一战线政策,形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由于党内的一些“左”的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排除了中间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协商也严重不足,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剧烈分化,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敌人,客观上需要建立共同对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把握住了国家和民族的脉搏,勇于挑起重担,于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全面抗战的爆发,既促使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也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契机。这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在实践中成熟,非常有效地解决了统一战线中革命领导权的实现问题以及与国民党顽固派的联合和斗争的科学方式,最终实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民主协商的形式也随之丰富。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了统一战线任务,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与国民党谈判,争取在和平建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这次协商建国活动虽然由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而没有成功,但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得到了革命实践检验,民主协商建国的理念和协商民主的方式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的认同,直接促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后来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的一次预演。因此,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发出“五一”口号后迅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拥护和支持。次年,新政协筹备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建国之初,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承担着参政议政和民主协商的职责。随着一届人大的召开及其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也在发生变化。刘少奇指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和最广泛的爱国主义团结,不但没有损害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而且有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发展” 。这表明,中國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有了新的认识,并尝试使其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服务,然而,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及其以后“左”的错误,这种实践尝试受到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政治协商工作全面恢复和发展,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实践进入一个新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必须尽一切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统一战线积极发挥了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文教、科技等领域中的作用。
在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实践上也不断获得突破。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对于新形势下的协商民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这个文件中,中央根据协商主体的不同对于协商民主的方式进行了分类,即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为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6月又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推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7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为了使政党协商落到实处,中共中央办公厅在12月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布,在实践上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构建。当前出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 的局面。
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理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接受了检验,并加以丰富、发展,找到了合理的实现形式,统一战线的包容性更广,力量更加强大,协商民主的方法更加贴近实际,灵活多样,显现出实效,同时也逐步构建起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样,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实践探索中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变为现实政治成果。因此,实践探索是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理论创新的实现机制。
三、文化传统: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民族心理基础
政治理论的创新和政治制度的构建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吸纳、改造和创新。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理论创新过程中与走向现实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参与这个过程,给予了有益的影响,非常广泛而深刻地塑造了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进而影响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对人民心理影响极大。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主要是在承认事物差异性前提下对其进行统合,意图防止矛盾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的共存。“和合”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协和万邦”,体现了一种多元共存的包容态度和理念,强烈地塑造了中国政治,构成了统一战线理论和协商民主的文化心理基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普通中国人在民主的态度上“会更倾心于强化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青睐协商性民主” 。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已形成中国特点、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那就很自然地把马列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起了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方式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并不断随着国情变化和时代进步与时俱进,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过深刻分析,“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 。
无论在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创新,还是其在理论创新下的实践探索,都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支撑。正是因为如此,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在中国获得广泛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得到改造、丰富和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化。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传统是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得以实现的民族心理方面的机制。
总之,在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产生机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是先导,是动力,指导着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及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实践探索是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理论的来源和检验,与其进行双向反馈,造成理论修正和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推动统一战线发展与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文化传统通过活动者的主体素质,以及社会认可的习俗,隐性参与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自身也获得改造和发展。正因这样的产生机制,才使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适合中国国情,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435.
列宁全集:第36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362-363.
中央檔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89.581.
毛泽东选集: 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毛泽东选集: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788.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3.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人民日报.2006-11-29(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9.
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37,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二〇一八年三月十五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8-03-16(2).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6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79.
王道坤.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9-4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0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