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治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建设
2018-11-30邢庆亮
摘 要 中国历史上有着优秀的法治传统,但法治实践是不够的,缺乏执法和守法的传统,缺乏法治文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然而,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应坚持培育和践行法治文化。一是建立法治节日,树立法治信念;二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三是建立法律人才队伍和法治文化研究基地。
关键词 法治文化 历史 内涵 当代 措施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我国法治文化由国家倡导到社会主流演变研究。
作者简介:邢庆亮,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26
自“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 理论上对我国如何实现法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并对此进行了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就如何实现法治采取了最有力的措施,其措施可以归类为制度改革和制度变迁。但是,笔者认为, 实现法治最重要的是在我国建立现代法治文化, 其核心价值观是人文主义、平均主义、理性主义和以权利为本的理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有思想、有理想、有着对传统理念说不的人们对法治文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不畏艰险,敢于斗争,不怕流血与牺牲,对社会变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社会变革的道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由于人们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传统的思想,这条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法治的实现也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无论我们建立新制度的理想有多高, 无论我们的决心有多强,塑造法治文化不是简单的工作。
因此, 在积极开展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改革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和弘扬现代文化,潜移默化地转变传统的思想, 促进现代法治的建设。
一、理解法治文化传统,揭示法治文化内涵
党的第四次会议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一重要论述,这无疑对我们构建当代法治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视。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想要更好的发展法治文化,必须依靠经济的力量,而且发展法治文化的道路也是艰难的。在古代,战国的思想家曾经说过,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这个人是何等地位、多么有钱,都不能在法律面前徇私舞弊。韩非子说:“法布阿贵,绳子不弯曲,当法律增加时,智者可以说话,勇敢的人可以战斗。惩罚不能避免。”法家的思想体现了法律的重要性,在法律面前,无论这个人是与何人有着亲戚关系,也不论这个人是贵族还是个平民百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人人平等。在如今看来,在古代法律就已经形成了,并且有着优秀的法治传统,那时的法治理念就占有一定的地位,无论一个人犯了什么罪,都依靠法律规定的进行制裁,成为国家统治的手段,反映了公平正义。
秦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一个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奉行“以官为师”的原则,废除了优良的法律思想。在汉代,儒学是唯一受人尊敬的,而儒家的思想却不能被惩罚。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很少有民主和法治,更多的是封建专制、封建特权和独裁统治。当时的法治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即思维方式、注重理解的思辨、强调人际关系超越法律、社会实践高于科学、最终重视道德。法治文化理念是以人的统治和专制为准则,强调国家至上、专制、忽视个人权利;提倡法律的道德化,道德作为主要刑罚的基础。
近代以来,中國一些有理想的人主张从欧美地区学习,多次探索法治文化,然而,从康有伟和梁启超领导的1898次改革失败到废除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盟约法》,法治文化并没有促进中国现代法治的实践。
二、加强法治文化是发展的基础
法治文化在一定区域内被社会成员在一个漫长而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公认的,并且是存在于社会的共同法律的基础上,它的形成需要实践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变化和发展也需要深厚的实践基础,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法治文化基础上,我们必须依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培养法治文化的现代法治。
(一)国家领导集体应该带头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应由人民创建文化,但精英也在历史文化的变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纵观世界,没有精英哪能取得巨大的文化变革,在中国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上也需要积极精英,特别是国家的领导集体,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强,相信法治,践行法治,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立法,执法和司法人员必须实行法治
在推动法治文化的过程中,立法,执法和司法人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制约了现代法治文化的建设,在统治阶段,那时的人们将法律作为执政的唯一标准,成为他们巩固权利的一种手段。想要更好地建立法治文化,作为一名现代的立法者,一定要将人们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具有民主意识,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执法人员不能徇私舞弊,一切按照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做事,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在司法过程中,对司法机关的要求更严格,要求司法人员梳理法制意识,防止贪污腐败,建立良好的法治氛围,为建立法治文化做出贡献。
(三)社会成员应当遵守法律
在我国,人是国家之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体官员都为人民做事。为了推动法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的所有人员都要遵纪守法,建立良好的法治意识,社会成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以及倡导在社会生活中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健康的法治环境。
首先,所有人员都要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在古代,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太深,那时的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特权的手段,那时的法律是自私的,不能够为群众考虑。因此,为了构建我国当代法治文化,要让社会中国的社会人员具有反抗精神,激发他们的勇气,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所斗争。通过积极维权,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正如著名的德国法学家所说:“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我们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自身多学习法治知识,如果危害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别的途径。
其次,社会成员应该建立义务感。除了建立维权意识,社会成员也应该拥有义务感,并通过法律严格遵守。目前,法律的无效主要是由上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观点所造成的,事实上,社会成员本身应树立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文化,国家也应密切加强社会成员的执法,正确执法,严格执法,加大社会守法成员的意识。
三、全面推进法治,要求法治文化的现代法治建设
我们应该靠什么来巩固我们的政治力量,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赢得中国梦、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庆祝新中国64周年成立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聚集力量实现中国梦”的社论,指出要在大力建设法治的基础上,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坚持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的统治,使法治的模式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
我们需要不断推进民主化进程和建立廉洁从政诚实放入干部,以及党风廉政的建设。社论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以法治的基础,实现现代中国梦的力量。
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和执政理念的变化,人类政治进程的重点是从统治到治理,从善政到善治。“以法来治理国家,好的法律是善治的前提”,这是在第18届中共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一个新的重要论断。
这表明,正在建立的法律和文化不再是复制或在历史旧法律体系的再现,这是我们党从“善政”到“善治”的理性选择,这也是价值追求和核心理念,也是法治文化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原则。
四、树立法治,培育和实践法治文化
(一)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教育中
随着改革的变迁,人们必须学习法律以维护自己切身的利益,所以,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针对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学习法律,在小学的课堂上,将法学作为必须课,需要考试,在小学就开始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我们应该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社会成员教育的全过程,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应从小开始,这就培养了学生们的习惯,使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
(二)树立法律信仰
为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制度,人们的认可是法治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困难的,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教育,树立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其核心是依宪法去治理国家。
(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十八屆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同时建立法治文化的现代化,但我们不能忘记德治,这实际上是秉承了中国的现实。
在传统社会中,儒家的道德教育起到了推动国家良好秩序的重要作用,在建设法治社会时,没有法律的滋养,法治文化将缺少水源,道德的良心不能与法律的约束分开,法律和道德是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规律是依靠外部的行为,而软约束的重点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方面共同发挥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就像是汽车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历史的进步,以及社会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法治文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法治文化的道路是崎岖、艰难的,但是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与创新,中国的法治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并且必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第六.李亚东译注.北京:中国书店.1994.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高亨.商君书注译·修权(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项淳一.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中国法学.1991(4).
[5]李红伟、许艳霞.浅谈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与依法治国.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4).
[6]张秀琴.影响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7]张文显.法律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