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探析

2018-11-30孔聪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实施路径意义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标志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踏上了新的征程。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目标明确。本文认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中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力构建法治政府,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力度。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意义 价值目标 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孔聪,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讲师。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82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标志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踏上了新的征程。

一、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深刻表明了党和政府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战略目标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了国家治理及社会治理将逐步实现全面法治。从理论层面来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法治,从治理的目标、模式以及相关制度等层面同时展开。从内容层面来讲,全面依法治国将对国家治理的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全范围覆盖。从具体方式来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基础,是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重要保证。可见,法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发展中全面坚持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全体公民在法治制度下依法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例如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宪法保障的政治权利等均受法律保护,且公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均能得到有效保障。可见,唯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及社会各层面全方位推行法治一体化建设,那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建成。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健康风气。公平正義的价值导向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诉求,法治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杜绝“法外特权”的现象。公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坚决杜绝法外特权的存在。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加以重视。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效支持

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固发展,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同步跟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它实质上是制度现代化。制度和法治关系密切,制度的健全必然依靠法治的完善。制度的发展逻辑表明:“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制度现代化的突出特点是人民民主,而民主的国家治理方式需要法治提供保障,所谓“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民主与法治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能实现,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二、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

(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法律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对新形势下立什么样的法以及如何立法做了科学阐释,明确了立法和立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明确了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而且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表明了党对立法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广大党员的意志通过党的代表大会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党的政策,党的政策通过贯彻执行逐步转化为国家政策,国家政策通过转化与固化最终形成共同遵守的宪法和法律,从而实现了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集中统一。因此,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加强人权法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人权问题做了深入的阐释,这对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从人权的视角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可将其作为一份新的“中国人权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新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权理论和观点,深入系统地回答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走向问题,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和全面推进人权事业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人民要求更加可靠、有力的人权保障,这不仅需要加强人权教育和人权政策来维护,而且还需要通过法治手段提供更为刚性的保障措施。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权提供法治保障的高度重视。

(三)强化权力制约监督

构建科学合规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历来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具有规矩意识,运用规则思维提高法治思维,进一步提升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应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不能依法运用就会突破笼子的束缚,导致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对整个社会危害巨大。可见,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离不开法律的支撑,法律的强制措施使公权力的执行者认识到触碰法律底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力,真正凸显依法治权的法治要义。

(四)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公平正义在内精神层面。社会利益分配制度相对合理,社会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报告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法律的重要作用,通过阳光司法和公正司法确保社会各个层面都能体现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路径

(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们党在反复对照和总结古今中外法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可见,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善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立法就是要遵循立法活动规律,确保立法符合程序,立法技术应予创新,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民主立法就是要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坚持立法公开原则,扩大公民参与途径,增强法律认同感,为全民守法奠定坚实基础。依法立法就是要加强立法合宪合法性审查,立法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及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同时完善立法备案审查及监督机制,确保所立的每一项法律都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在立法过程中体现出科学性、民主性和依法性,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

(二)努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推进依法行政,广义上的依法行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常说的依法执法,另外一方面则是依法制定法规和规章。从目前情况来看,依法执法在依法行政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务必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执法机制,进一步创新执法方式,科学配置执法资源,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建设法治政府还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等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加大改革力度。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优化简政放权质量,加强行政监管平台建设,使依法行政不断深入。同时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法治政府。

(三)积极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公正司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必须破解制约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问题。要明确司法职权配置,创新司法事务管理和诉讼程序制度,优化监督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正规化、职业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司法为民机制,使司法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在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务必以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多深入基层了解具体情况,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明确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的关注方向,才能真正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且能尊重司法规律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從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要继续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培育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要深化普及法治宣传,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深刻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知更加深刻,从而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同时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把法治理念内化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体实践中,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可近、可感的现实状态,使群众把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使法治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另外,要发挥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楷模,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36-37,67,45,39,3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4-10-29(1).

猜你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实施路径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亟待编纂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