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研发师:我不是药神,但我创造药
2018-11-30陈丽娜
陈丽娜
小时候,一次不经意间从药品柜前走过,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外形和大小类似的药片居然有多种不同的价格,从几块钱一片到上万元一片不等。我停在药品柜前,睁大眼睛看了很久,一粒粒药片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充满诱惑的谜团,吸引着我去探索发现那些凝聚在药品背后的辛劳、秘密。
高中毕业后,小时候的药片谜团指引我进入浙江工业大学药物制剂这一专业,而我的身份也有了转变:从药品柜这头好奇的消费者变成了创造药品的制药人。
初尝制药甜
科和硕士7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理论学习,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实验室。那时的我,和实验室的白大褂几乎形影不离。
在实验室的玻璃箱里,我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这些小白鼠们的体重,调控最适宜它们生活的温度和湿度。我把它们看作我的萌宠,看着它们在我的悉心照料下活跃的样子,至今我都觉得满足。
不过论第一次亲手“制造”药品,那还是要数我本科学习时使用药材制作的第一份成品药——板蓝根。
板蓝根颗粒的整个制备过程不算太难,先将原始药材板蓝根加水煎煮,过滤掉残渣后再不断浓缩,最后加入辅料制成颗粒。根据老师的指导,我一步步地操作,待全部操作完成,倒真制出了棕色的颗粒物质,和市面上看到的板蓝根冲剂几乎没有差别。我用水冲泡开喝上一口,淡淡的甜味带着些许清凉感,和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一模一样!原来,药品制作并沒有我想象中那样复杂和神秘,制药的过程又如此有趣,这次实验让我第一次尝到了作为制药人的甜头。
毕业后,我顺利进入华东制药公司工作。初入药厂,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秘境,药厂里各种高科技制药设备一刻不停地工作着,形态大小不一。同事们全副武装,戴着口罩,身着白色无菌衣,在其中时而步履匆匆地穿行,时而驻足轻车熟路地操作仪器……我被震撼到了,原来同样是制药,大学实验室和药厂之间的差距这么大。
我的岗位是药品设计研发师,主要工作内容有两大块:做仿制药以及原研药的开发。与从无到有、创新程度最高的原研药开发相比,仿制药听起来似乎容易一些,但其中的处方配比、制剂方法却需要研发室依据原研药不断实验才能得知。就好比老师给你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标准答案你已经知晓,但具体运算过程只有你自己做过才会知道。
进入公司不久,我就接到了我的第一道“数学题”,题目是一堆药物原料和一份中药泡腾片的制剂项目书。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药片状或胶囊状的普通片剂,当时,泡腾片在我国还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剂型,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置入水中后就会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药片仿佛在水中沸腾了一般,因此取名叫泡腾片。
我大学的专业是药物制剂,所以对泡腾片的制备方法并不陌生。面对这道“数学题”,我脑海中的第一个方案是湿法制粒,湿法制粒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很严格,我最初把空气湿度控制在40%~50%,使用压片机做出来之后,口感和颜色并不好,我认为可能是空气湿度太高的原因,又把空气湿度调控到30%,但结果仍旧不尽如人意,更令我气馁的是这样制成的泡腾片泡腾时间过长,不符合即泡即用的初衷。
焦虑的我只能尝试着将“解题思路”告诉大学专业导师,他听后笑了笑,启发我道:“我考你一道书上的理论题。请问泡腾片制备方法有多少种呢?”
作为研读了7年专业的药学人,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有干法制粒、湿法制粒和直接粉末压片三种啊。”
“一种不行,那为什么不试试另一种呢?”
我恍然大悟,看来背得再熟练的知识到了应用时总有些会被丢在了脑后。虽然泡腾片大多采用湿法制粒,但如果这一方法无论怎么改良都做不出合适的颜色和口感,那为什么不试试干法制粒呢?于是,我改变了制备方法,终于在几个月后制成了符合要求的中药泡腾片。
药品研发师的工作是一个以点带面的过程,专业知识必不可少,但临床实验、生产流程、药品法规和设备管理、资料填写报送等方面的知识同样缺一不可。新药开发成制剂后,如果有时间,我还需要参与后续的临床实验工作。
临床实验分为三期,是整个药品研发中投资最大、耗时最长、风险最高的环节,这里的投资多达数十亿元,测试周期也从几天、几周到几年不等,前阵子热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剧中的原研药格列卫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定价才会高至三万元一瓶。作为一名制药人,我们深知能够通过三期临床评价而上市的新药几乎是凤毛麟角,而开发出比市场上现有药物综合评价更好的新药更是难上加难。
既要具有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精湛能力,又要具有快速的机动合作能力;既要熟悉自己的业务范畴,又要对其他环节了然于心。凝聚在一颗小小的药片背后的,不仅仅是外表上能看见的组合起来的化学元素,还有那些看不见的药品研发师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心血结晶。
大学时,我曾和同学在实验室里用玻璃器皿做反应罐试验测试,我们的老师从理论上判断认为操作得当是不会产生危险的,但有个粗心的同学却没有留意到老师强调的细微操作,导致反应罐在反应过程中爆裂。老师临危不乱,让我们赶紧离开,抄起灭火器喷向那个着火的器皿,解除了危情。
课后,老师告诉我们六个字——风险管控意识,遇到事情时,要想清楚再行动。那一次的爆裂让我记忆犹新,“风险管控意识”六个字再也没法忘记。
工作后,收集医药研发资讯是药品研发师的日常。在收集的论文中,我阅读到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曾提出和老师所说的“风险管控意识”类似的风险管理策略。文章中说,遇到问题时,一些前期的数据积累从理论上就能判断它的可能性。
一次我在使用压片机压制药片时,压片机不知怎么运行速度突然变慢了。一般情况下,正常的操作是调快压片机的运行速度,但直觉告诉我,情况不对,哪个环节一定出问题了。我快速在脑中回想了机器操作的整个流程,又预想了机器运作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机器继续运作,不仅药片制作效率降低,很可能整台设备都会报废。想到此,我一阵颤栗,立马找到应急开关的位置,直接进行急停处理。事后排查时才发现,是零部件卡在了压片机凹槽部位,还好及时切断电源,否则机器报废,将造成严重损失。
虽然风险管理策略主要用于药品设计阶段,但从大学到工作的经历已经让“风险管控意识”成为了我职业生涯恪守的不二准则。无论处在哪个工作环节,我都会学着先思考再行动,而这也是“风险管理”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作为药品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只有更谨慎更小心才能承担起药物安全的责任,承担起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健康。
一颗小小的药片不仅启蒙了我的童年,也承载着制药人呕心沥血的付出和美好的愿景。而我愿以药为镜,做生命的守护天使。(采写:刘飞辉)